词条 | 四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四声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即平、 上、 去、 人。 上、 去、 入总称仄声,故四声又称“平仄”。古四声是汉语客观存在的语音现象,但直到南朝,才被学者发现,并有意识地运用在诗歌和骈文中,即所谓 “平仄相拗”,造成低昂互节、抑扬顿挫的音响效果。其发声特点,古人有口诀说: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这是中古汉语的四种声调,元代时,汉字的四声已发生变化,如入声开始消失。周德清著 《中原音韵》,总结当时北方共同语音的新变化,提出 “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即将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将入声分派到阳平、上声、去声中去,于是汉语四声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与现代汉语的四声非常接近: 阴平对应一声,阳平对应二声,上声对应三声,去声对应四声。但明清文人写诗作词,却照旧用中古四声的平仄规则。古今四声的对应关系是: 阴平 (一声)、阳平 (二声) 是平声,上声 (三声)、去声(四声) 是仄声,入声则分别转到这四个声调中去了,只有某些方言中还保留着古入声字的读音。现代人如果想知道哪些字在古汉语中属入声字,则须查阅入声字表。 汉语平、上、去、入四种声调的总称。汉语字音的分别声调,古已有之。但六朝以前,还没有四声的名称。南朝时期,汉族人发现自己语言里有四个声调,就给它们起个总名叫四声,分别以平上去入为调名,沿用至今。这种分类主要是看一个音节的调子是高、中或低;调形是升、平或降。据推测,平声为中平调,上声为高平调,去声为低平调。入声今已消失,调值不可考,但它有b、d、g三个塞音韵尾。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是从古四声演变而来。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