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四门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四门学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学校。北魏创立四门小学,初设于京师四门,后与太学同在一处。隋代初年,自京师达于四方,皆立学校,四门学犹存。《礼记?祭礼》“天子设四学”。东汉郑玄注为周代四郊之学,四门学之义本此。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废除。唐代四门学为大学,其性质与太学同,唯入学者门第较低;与太学、国子学等同属国子监管辖。专以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教员博士3人,助教3人。学生名额1300,其中500人限勋官三品以上无封、四品有封及文武七品以上子孙;800人以庶民中俊异者充之。唐玄宗开元(713―741)间,令州、县学生年二十五岁以下、八品官子弟或庶民二十一岁以下通一经以及未通经而聪悟有文辞、史学者,入四门学为俊士。宋代四门学以八品官至庶人子弟为学生,每年一试补,不中试者仍听读。若三试不中,则令退学。不久,四门学废,元代以下不设四门学。 古代的学校。北朝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于洛阳四门立四门小学,次年置四门博士40人,助教20人。与国子学、太学同为中央官学。正始元年(504年)营建四门学校舍,同太学合为一处。北齐时称四门学,置博士、助教各20人,学生300人。隋文帝时,四门学隶国子寺,设博士5人,助教5人,学生360人。唐代四门学为大学,重建于武德元年(618年)与国子学、太学等同属国子监管辖,就其教师与学生的等级而言,以国子学等级最高,太学次之,四门学又次之。四门学设置“博士六人,正七品上;助教六人,从八品上;直讲四人,掌教七品以上,侯伯子男子为生及庶人子为俊士生者。”(《新唐书?百官志》)学生名额1300人。其中500人以勋官三品以上无封,四品以上有封,及文武七品以上子弟;其余800人,可送庶民中俊异者充之。学生随年减少,至高宗后,西京还有300人,东京唯余50人。学生入学年龄为14―19岁之间。按唐制规定,学生先入四门学,考试合格,才可依次补入太学、国子学。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亦设四门学,直属国子监,为士子预备科举而设,等于应科举的预备学校,招收八品以下及庶人子弟。每年考试一次,以定升补。考试时“差学官锁宿,弥封校其艺,疏名上闻而后给牒,不中式者仍听读,若三年不中,则出之。”考试三年不及格,停学或革退。四门学不久停办。 古代中央官学。十六国时期,后赵石勒曾置宣文、宣教、崇儒、崇训十余小学于国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四门,为四门学之先声。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诏立四门小学。大儒刘芳上表言称应据《周礼》四郊小学之制设学,宣武帝遂于正始四年(507年)下诏:“树小学于四门,大选儒生以为小学博士,员四十人”。后与太学同在一地。隋代在国子寺下设四门学,与国子学、太学等并设、为大学性质。唐承隋制,隶属于国子监,入学资格分两种:一限于文武七品以上的子孙;一以庶人中的俊异者。除此凡诸州贡举进京在省试落第的举人,也可入四门学学习。教学内容为儒家经典。北宋沿设,旋废。 学校名。宋初,国子监仅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为生员。庆历三年(1043),为广招贤之路,仿唐制于国子监内设此学,招收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及平民子弟为学生,称四门学士。每年补试一次,派学官锁宿并弥封试卷,将合格者奏名朝廷,发给监牒。补试不合格者,仍可以在学听读,三次考试不合格,便取消听读资格。次年,太学立,四门学遂废。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