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回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回煞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鬼话.言人死有回煞,为某亲眼所见之事。得书绅弱冠时,季弟殁,出殃之夕,得不信有回煞,二更后,潜至窗下窥之。室中一灯荧荧,毫无所见,因笑流俗之妄。才思却回,忽见小旋风起灯下,有黑物如网罩几上,灯焰绿如荧火.光敛如线,倏暗。德伏窗外。如醉如梦,不能动履。但觉灯明则神思如寤,灯暗则毛发尽张。俄而黑物不见,灯骤明,德气始舒畅。后数日失神,每向人述之,为不妄也。见霁园主人《夜谭随录》。 当代鬼话。流传于云南楚雄。叙述死人回煞的故事。人死后会回煞,即死鬼回来,有两个胆大的年轻人不信邪。于是有一户人家死了个抽鸦片烟的,请他俩看守。前半夜没事。到了后半夜,两人听到有动静,探头一看,见一厉鬼朝他们奔来,吓得连忙躲避。不一会儿,又听见抽吸鸦片烟的声音。他俩惊出一身冷汗。从此,每逢回煞,主人家总得找一大群人来伴。见文彦生《中国鬼话》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风俗。流传于四川茂汶羌族。指一种丧葬风俗。羌族认为,死者的阴魂不散,要返回家中,称为“煞气”。因此在葬事完毕后,要请端公推算死者的回煞时间。届时,把死者的衣服、鞋子搁在椅子上,杀一只小公鸡,将鸡血抹在门坎上,并在桌上摆放食品祭奠。然后家人暂时回避。几小时后,开始鸣枪,据说死者鬼魂就会闻声循去。家人随后带上酒食、纸钱上坟前奠祭,死者的鬼魂从此便不会作祟。 风俗。流行于云南苗族。指鬼魂返回人未死之前的住处。逝者葬后二十天,晚饭后,由本家三、五人带弓弩到坟上接逝者鬼魂回家,杀鸡奠酒,向逝者灵位供献食物,仪式结束,烧钱化纸,送鬼魂回坟。〔指路〕 风俗。流行于云南苗族。民间认为,苗族先民由北方迁来云南,人死后,其鬼魂要回到北方祖先居住的地方,丧家请巫公为鬼魂指路。备弓弩一张、纸伞一把、麻布袜一双、麻草鞋一双,还有竹卦、生米、鸡蛋等供逝者鬼魂在途中使用。巫公诵唱“指路经”后,奏芦笙“开路调”、“上马调”。上马即将尸体抬放担架(称为“马”)上,有的人家兴入棺,棺也要搁在“马”上,表示逝者鬼魂是骑马回祖先居住的地方的。 俗信人死后不久,阎罗王恩赦亡人回家探亲称“回煞”,一般与三七相近,过去常由阴阳先生根据死者生辰八字等来推算决定。这一天亡灵将由煞神(鬼差)押解着回来探家。煞神尖嘴鸡爪红脸,其状可怖。亡灵由煞神挟至丧家,从烟囱而下,俗传灶前撒一层草灰,可见亡灵留下的踪迹。如东等苏中地区,用一根竹竿斜靠在烟囱上,贴上纸钱,再从竹竿根铺纸钱,直到死者床前,算是死者亡灵回来的路。 煞神贪吃,见供品往往只顾自己吃喝,而将亡灵倒悬在壁钉上,所以,丧家事前要将墙上所有钉、钩处用红纸包没,以免亡灵倒悬之苦。苏南习俗,回煞这天,要将死者生前的卧室布置成临终时的原状,床上用亡人的衣裳放成人形,头边放两只剥壳鸡蛋,枕旁放置帽子,床前放一双鞋子,设三牲祀之。苏北习俗,堂中设两桌斋菜,一桌供鬼差,一桌供亡人。供鬼差的一桌上放一竹桶,内放剥壳鸡蛋一只,此蛋不易吃到,可以延长鬼差吃喝时间,这样亡灵就能在家多耽一会。回煞这天夜里,苏南一般请道士设镇台诵经。镇台上列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之镇邪物品,后来仅备有令牌、净水盅、机灵牌等。另有斩妖剑、招魂幡、七星旗、伏魔杵、压邪尺等法物。家人都躲起来,以免受亡人“殃气”的危害,叫做“避煞”。苏北则无念经等活动,家人及亲友都另宅相守至天明鸡啼,而后验死者回来的痕迹。 次日,即以祭神之菜肴招待陪夜的亲友,苏北称“吃回家酒”,苏南因宴上必有鸡,故又称为喝“凤凰酒”。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