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回避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回避分类:【传统文化】 ①清代科举考试时为避免考场内官员营私舞弊而设的一种制度。顺治(1644―1661)时规定,凡乡试、会试主考、总裁、同考官子弟不得入场应试。雍正(1723―1735)后,凡帘官子弟应回避者,令其别试于内阁,或仍与其他考生同一试场,但另编座号,别派官员出题阅卷。乾隆九年(1744)后恢复顺治时旧制,并推及外帘官。回避的人包括同族五服以内,及亲姑、姊妹之夫与子。母亲、妻子的亲兄弟子侄等。新贡士父兄也不能作殿试、朝考的阅卷官。②防止官吏徇情制度。一般文官不得任本籍或原籍职务,凡有亲属关系者不能在同一地区或同一机构作官。否则,以小避大,官小者调往他处任职。此制始于东汉。至明代成为定制。 清代科举考试中为防止考官与其亲属串通舞弊而设立的一种避亲制度。它脱胎于唐、宋时代的别头试。清顺治时代设定。规定:凡乡试、会试主考、总裁、同考官之子弟不许入试场,谓之回避。雍正时代,诏令帘官子弟应回避者,别试于内阁,或虽在考场中考试,但另编坐号,另派大臣出题阅卷。乾隆时代,仍命照以前那样回避,不许应试,并推及监临、监试、提调、受卷、弥封、誊录、对掌等外帘官。应回避者包括本族五服以内,及亲姑、姊妹之夫与子,母、妻之亲兄弟子侄、孙女之夫及儿女亲家等。大臣子弟有应殿试、朝考者,其父兄亦须依例回避,不得出任阅卷官。 当代鬼话。流传于云南一带。叙述姜太公治鬼的故事。有个叫张鲁的年轻人走夜路时遇上一群鬼,称奉大王之命来拿庄地主。鬼还说张鲁自己会在洞房时死去。从此,张鲁便不敢轻言婚娶,父母也焦急万分。这事让姜太公知道了,他告诉张鲁,在洞房时扮作死人,他到时会来相助。那天,来了两鬼,见张鲁已死,放松戒备,上前察看。姜太公用法水喷向鬼魅,收住了厉鬼。从此,凡只要写有“回避”或“姜太公在此”等字样于婚礼,鬼便不敢打扰。见文彦生《中国鬼话》(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防止官吏徇情的一种制度。宋制,凡职务左右相关或上下统属而有亲戚关系者,应回避。所谓亲戚,指本族同居无服以上亲,异居袒免以上亲,以及某些重要的姻亲。回避的方法是以卑避尊,即官卑者改调他处任同等职务,这叫“对移”。应避亲者到任后限30日内自陈,否则杖100,并且不计为在任月日。不避亲的情况也有,但须特旨批准。宋时不但要避亲,而且要避嫌。所谓“嫌”,指现任统属官,或为师生关系,或曾相荐举,或互有仇怨。据《断狱令》,凡被差鞫狱、录问、检法的官吏,如与罪人有嫌,亦应自陈改差。宋代已有回避本贯之例,但不普遍。另外,宋代各级考试,考官如与应试者有亲,亦应回避。其有亲之应试者改由他官另设场屋考试。 回避也是家庭、家族习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青海各民族家庭普遍都有回避习俗,它具有避嫌和礼节两重性质。 避嫌在回避习俗中占有很大比重。妇女生产时,长辈和平辈男性避“月房”(即产房),甚至在40天内(按青海风俗,妇女“坐月子”的期限为40天)都要回避产妇。如果谁家儿媳的公公为急于抱孙子而进入产房,会被人们传为笑话。对晚辈的结婚新房,长辈也要回避。晚辈女性嬉戏玩闹,男性长辈要尽量避开。男性谈牲畜配种等事,要避开女性另谈。长辈面前禁唱“花儿”,尤其是在女性长辈面前。撒拉族、回族等部分家庭平时在家连一般的歌曲都不唱。 青海汉族还别出心裁地将大辈人应恪守的伦理道德演化为具有喜剧性的场景。按乡俗,汉族青年新婚之时,洞房对公公和“阿伯子”来说是应该回避的,但人们为了戏谑公公和“阿伯子”,在婚礼过程中,给他们脸上涂上锅灰,抹上油脂,并用各种道具装扮得不伦不类,由几个年轻小伙子把他们推向新房,到了洞房门口又挡回来,如此往返折腾,热闹非常。表面上好像增加婚礼气氛,实则表达某种隐晦之意,具有警示作用。人们用“反其意而用之”的方法,来追求回避效果。青海回族也有此类“骚公婆”的习俗。他们在婚礼之日,将公婆、兄嫂或伯伯、叔叔抓住,抹一脸锅黑,或涂成五颜六色,头戴破草帽,身穿翻毛皮袄,耳挂辣子或萝卜圈,颈戴铃铛,倒骑毛驴,在巷子里游转。有“三天无大小”的习俗。回族(包括撒拉族)家庭里陌生男女不能单独相处、攀谈,即使是熟人,异性之间也不能握手。如家中男性不在,客人到了撒拉族家庭门口,妇女会告诉客人“家里没人”,并让他改日再来。 礼节性的回避也很普遍。家族中长辈商讨问题时,晚辈和外人理应回避。家有新丧,服孝之人应回避喜庆场合,否则有“家有新丧,而无悲戚”之嫌,被认为是缺少礼仪之举。夫妻间的矛盾,家族内的纠纷,他人回避问及,也属礼节。回族、撒拉族妇女见到陌生男子要低头行走,不能和男子同席而坐吃饭。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在回避习俗中,还有不少带有迷信色彩的内容。如在家祭中,祭祀家神和祖先时,有的人家认为女性应作回避。汉族祭家主灶王爷时,也有女性回避习俗,正如宋代大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中所描写:“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汉族姑娘出嫁、新妇娶进时,家庭成员中按属相也要进行回避,称为“避相”。“避相”人若届时不避,俗信认为邪气对“避相”人自身有伤害。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