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国子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国子学分类:【文化精萃】 中国封建时代的最高学府。晋武帝咸宁二年(公元276年)始设,与太学并立。南北朝时,或设国子学,或设太学,或两者同设。北齐改名国子寺。隋文帝时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炀帝时改国子寺为国子监。唐宋亦以国子监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元代设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亦分别称国子监。明清仅设国子监,为教育管理机关,兼具国子学性质。1905年(光绪31年)设学部,名称虽异,历代制度亦有变化,但俱为最高学府。惟当两者并设时,国子学之教育对象乃属于更高级统治者之子弟。 封建时代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始设,与太学并立,为皇亲国戚子弟学校,社会地位高于太学。南北朝亦与太学并设。北齐更名国子寺。隋文帝时以国子寺统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炀帝时改国子寺为国子监。唐、宋两代国子学仍隶属国子监。唐代国子学额300人,限文武官员三品以上子孙。宋初无定员,后以200人为额,限京官七品以上之子孙。元代设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亦别称国子监;国子学人数定200人,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可入学。明太祖朱元璋作吴王时,于1365年改应天府学为国子学,后改建于南京鸡鸣山下,既而改称国子监,直至明末。清代仅设国子监。参见“国子监”、“太学”。 古代最高学府。据《周礼》“国之贵族子弟,国子受教于师”而定名。西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年)始设,与太学并立。国子学初置国子祭酒、博士各1人,助教15人以教生徒。教师皆选“履行清淳,通明典义者。”限定“散常侍、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试。”(《晋书?职官志》)惠帝元康元年(291年)规定限五品以上子弟入国子学,而六官以下子弟只能入太学,国子学明显高于太学,为贵族的高级学校。南北朝时,国子学时兴时废,或设国子学,或设太学,或两校同设。北齐孝昭帝皇建元年(560年)改称国子寺,设祭酒1人,领博士5人,助教10人,学生72人。隋代初名国子寺,开皇十三年(593年)改为国子学,大业三年(607年)又改名国子监。国子监下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五学,为全国管理学校的最高行政机构,并设祭酒为最高教育行政长官。隋国子学置博士、助教各5人,学生140人;后惟留学生70人,改国子学为太学。唐代国子学地位最高,设博士、助教各5人,直讲4人,学生300人。入学资格限文武官员三品以上的子孙,从二品以上曾孙,及勋官二品,公京官四品,常三品以上的子孙。学习内容、考试方法和管理制度与太学同,也同隶属于国子监。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设国子学,淳化五年(994年)改国子监,兼具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性质。学生专收京朝七品以上的子弟,限额200人。中央诸学皆隶于国子监。金代国子学建于天德三年(1151年),规定词赋、经义学生百人,以宗室、外戚、皇后有大功以上亲属及功臣三品以上子弟年15岁以上者入之。元代国子学始建于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学额初为80名,后增至400名。入学资格限宿卫大臣子孙、卫士世家子弟及七品以上朝官子孙。平民俊考者,经在朝三品以上官保举,始得充陪堂生。元代还设置有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分别隶属各自的国子监。明代太祖初定金陵时,改应天府为国子学,后至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学为监,名曰国子监。其后,明清两代仅设国子监,为最高教育行政机构,兼有国子学性质。后来的国子监仅有教育之名,而无教育之实,只是科举的附庸。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设学部,国子监遂废。 古代中央最高学府。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始设,与太学并立。四年(278年)定制:“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义者,用散骑常侍、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试”。(《晋书?卷二十四?职官志》)惠帝元康三年(293年)规定五品以上贵族子弟方可入学,而太学则成为六品以下的子弟求学之所。“太学之与国学,斯是晋世殊其士庶,异其贵贱耳”。(《南齐书?卷九?礼志》)南北朝时,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并设。北齐改名国子寺。隋文帝时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隋炀帝时改国子寺为国子监。国子学与太学,名称虽异,但俱为最高学府,且历代制度亦有变化。惟当两学并设时,国子学属于更高一级贵族子弟学校。唐代六学中以国子学地位最高贵,学生限于文武三品以上的子孙。宋代国子学品第限制有所放宽,凡官员七品以上子弟皆可入学。明清设国子监,为教育行政机构,兼具国子学性质。 古代中央最高学府。晋武帝咸宁二年(276) 创设,与太学并立。四年定制,设国子祭酒1人,博士1人,助教15人,教授贵族子弟。惠帝元康元年 (291)规定五品以上子弟才许入国子学,教育对象有扩大。南北朝时,或设国子学,或设太学,或两者同设。梁武帝萧衍天监七年 (508),诏立国子学,专为贵族子弟而设。九年 (510) “诏皇太子及王侯之子,年在从师者,皆入学”。在是年内,曾两幸国子学,“亲临讲肄”。北齐改名国子寺。隋文帝时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太学、四门学等。隋炀帝时改国子寺为国子监。当国子监与太学并立时,国子学则属更高层贵族子弟学校,兼有宫廷教育的性质。明清国子监祭酒参加皇帝经筵,并主讲经史。 封建时代的国家教育行政机关兼最高学府,有的朝代称国子寺,或国子监。晋始立国子学,与太学并立,其后或置或废,北齐曰周子寺,隋改寺为学,炀帝又改学为监,至清末立大学堂,国子监(学)始废。它作为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对全国教育起着指导作用,作为最高学府相当太学,或与太学并立,而教育对象多为统治者上层官吏的子弟,所以在品级上略高于太学。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