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图宾根哲学导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图宾根哲学导论分类:【文化精萃】 德国哲学家布洛赫晚年思想的代表作,于1963~1964年写成。在这部著作中,乌托邦哲学获得了更思辨化的形式,它不像前期代表作《希望的原理》那样大量描述各种乌托邦现象,而是侧重于理论分析。全书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需要是思想之母。他以“我存在”为其哲学的出发点,进而推出“我们的存在”。 “我的存在”是内在的,而每一种内在的东西都包裹在自己的黑暗中,必须冒出来看到自己及周围世界。因此人是赤裸着来到这个世界的,他生活在此刻的黑暗中,只是在“需要”的驱迫下才慢慢地向前移动。人类所具有的一切,包括思想,都是在需要的驱迫下产生出来的。一旦需要被唤醒,思想就变得深刻了。需要是思想之母。需要是思想形成的深层原因,奇迹或令人惊奇的事物则是思想形成并发展的直接原因。面对后者,人必然产生疑问,并产生一种基本情绪-“怀疑”。而怀疑是科学进步的最重要的激励物。在怀疑中,即思想本身的发展中,必然产生主体与客体、自我与非我、内在性与外在性等的关系问题。 (2)思想是求知的“旅程”。物质和个人的意识不仅是一个尚未完成的过程,人的思想也是一个不断认识自己的求知的“旅程”。在此意义上,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与歌德的《浮士德》都可称为“发现的旅程”,都表现了主体自我在宇宙中不断扩张自己,丰富自己,向既定目标前进的过程。两者的主题是共同的:贬斥异化的世界,使人性向上发展。正是在这样的主题中,在整个思想自我发展的旅程中,内在包含着一种深刻的乌托邦精神。(3)乌托邦就是世界的人道化。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乌托邦,而乌托邦的热情最典型地表现在“社会乌托邦”中,即表现在人们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中。在评价各种乌托邦时,关键在于是否正确地理解了人性,是否看到了我们自己在使世界人道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人道主义就是在乌托邦中发展起来的,乌托邦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应该是革命的、建设性的。从哲学上讲,使世界人道化,首先要强调实践理性的优先性,即对于以客观的真正的可能性为引导的具体乌托邦来说,它的使命不仅是解释世界,而且要在实践中改变世界,使世界按照人道化的方向向前发展。作者的这些哲学思想是建立在理想主义、乌托邦主义基础上的,试图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中加入德国古典浪漫主义和现代存在主义、神秘主义的成分,有一种浓重的悲观主义色彩。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