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圆明园 西洋楼 区断柱残垣的美感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圆明园 西洋楼 区断柱残垣的美感

分类:【传统文化】

北京圆明园遗址、残迹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俗称所谓“西洋楼”区的断柱残垣。(图一)“西洋楼”于1745年(清乾隆十年)在长春园北墙外陆续兴建。1864年毁于英法侵略军之手。现今只剩下断垣残壁、孤柱独持,蒿草丛生,满目疮痍,于晨晖、夕照之际显出力度感很强的悲壮的美,它是近代中国饱受外侮之屈辱的象征,直至今天,每一个有血气、有良心的炎黄子孙,无不感慨系之。所以,多少年来,“西洋楼”残迹,常常被摄入电视镜头,无数游客在这里摄影留念,追思如烟的岁月,企盼伟大中华辉煌的未来。张爱萍曾填《如梦令》词:“秋日偷闲郊游,圆明遗址人流。怒目看废墟,不齿联军寇仇。整修、整修,还我河山锦绣。”魏传统于“秋十月游圆明园,得爱萍同志如梦令。予以浣溪沙酬之”:“圆明水系依旧流,断桥风物满目秋,昔日福海变田畴。欣君赢得如梦令,时人勿须空发愁,步履同吊西洋楼。”而艺术家王昆仑则高吟:“对此真应大笔书,国仇民恨敢模糊。振古兴今非易事,心齐万众有前途。”(以上三诗见《圆明园》第一辑)所有这些感受与诗作,充满了对圆明园“西洋楼”残迹之美的爱恋,这是一种审美移情的表现。

这种美感,来自对圆明园遗址残缺之美的审美移情。自然,不是所有建筑形象都具有美感,也不是所有建筑形象都具有这悲壮之美,更不是这圆明“残迹”对一切人都能激起审美移情,只有那些契合了人一定的审美生理、心理机制的建筑形象,才能给建筑之美的审美移情带来契机。建筑“空间对于我们要成为充满力量和有生命的(引者:即能引起审美移情的),就要通过形式(建筑形象)”。“因而,审美的空间是有生命的受到形式感染的空间。它并非先是充满力量的、有生命的而后才是受到形式的。形式的构成同时也就是力量和生命的形成。”(立普斯《空间美学和几何学?视觉的错觉》)

这就是说,当圆明园这样的“空间意象”即建筑形象被审美主体所感悟时,就意味着本来不具有 “力量”和“生命” 的建筑物被 “生命化”、“人格化” 了。

这便是建筑之美的审美移情的奥秘。

这种中国建筑美文化的审美移情所应强调的本质,是审美主客观的统一,即“对象”的审美“自我”化(人格化、心灵化),审美 “自我” (心灵) 的 “对象”化。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3:2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