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圜钱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圜钱分类:【传统文化】 我国古代最早的圆形有孔铜铸币。始铸行于战国后期。最初形制为圆形圆孔,后为圆形方孔,或以为取“天圆地方”之意。钱体曰“肉”,钱孔曰“好”。其圆形方孔的形制,为我国沿用二千多年铜钱的固定形式,如汉代“五铢钱”、唐代“开元通宝”、明、清的制钱,均如此。又古人别称钱曰“孔方兄”。晋代鲁褒《钱神论》:“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宋代黄庭坚《豫章集》卷三《戏呈孔毅父》:“管城子(笔)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 战国时期流通于周、魏、秦等地区的一种铜铸币。其由来一说是由纺轮演变而成,一说由璧环演变而成。扁平而圆,中间有孔,是方孔钱的前身。孔先圆后方,先元郭后有郭。钱上铸有文字,自一个字到六个字不等。由于计数和携带方便,到战国中后期已成为北方广大地区普遍使用的货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成为后来金属铸币的普遍式样。按流行地区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刀币流通区和刀布币并行区发展起来的圜钱,圆形方孔,有的有郭,有的元郭,货币单位是“化”。另一类是布币流通区发展起来的圜钱,面平孔圆,元郭,后来演变为方孔或有郭,货币单位是“赓”,币面铸有地名和货币单位。而秦地的圜钱圆形圆孔,元郭,货币单位是“两”。战国后期演变为圆形方孔的“半两”钱。目前发现产生年代最早的圜钱是“共字钱”和“恒字钱”,共字钱出土于山西闻喜县东镇公社战国墓,恒字钱出土于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墓。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