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土地耕作方法类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土地耕作方法类分类:【中国民俗】 农作物收成的好歹与田地的肥瘦有关,田地的肥瘦往往又取决于农田的耕作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土地耕作方法类的生产谚语就在这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犁田要深,耙田要平,锄头底下看收成”,这介绍的是犁田、耙田的基本要求。而“头道犁得薄,二道犁到脚,三道面上盖,耙平把禾栽”则更细致地说明了犁田三道时,分别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早稻耘田似磨墨,晚稻耘田似追贼”,因为作物与时节不同了,耕作的方法也有变化。早稻要像磨墨一样,慢慢地精耕细作,晚稻则不需如此,可快点进行。“田要冬耕,崽要亲生”,犁田过冬,赛过粪壅;犁田过冬,虫死泥松”,和春耕一样,冬耕也是农田耕作的重要一环,它可利用寒冷的天气将部分农田害虫冻死,又可疏松田地土壤,其收效有时赛过施肥。“插身不插边,等于作半边”,“栽禾不栽边,等于作半田”,则是在提醒人们插身栽禾时,不能忽视边角位置。“锄头地上勤,棉花白似银”,“七锄金,八锄银,九道十道出黄金”,“耘禾三道米无糠,棉锄七遍用箩装”,点明要使棉花拥有喜人长势,诀窍在于进行多次、反复耕锄。“禾耘三道粒粒满,豆锄三道粒粒圆”,则分别从禾、豆两类农作物的丰收来说明深耕细作的好处。类似的谚语还有“禾耘七道仓仓满,豆锄三遍粒粒圆”,“七(月)金八(月)银,九(月)铜十(月)铁”,则是指收割后田翻得越早越好。 在农田耕作中,水利灌溉与农田增肥也是必不可少的。农谚中同样有这方面的记录:“正月不作塘,五六七月喊爹娘”,“二月三月不塞塘,五月六月喊爹娘”,“有田没水塘,等于崽没娘”,“修塘如修仓,蓄水如蓄粮”,“朝朝对天望,不如地下挖口塘”。水是农业的命脉,水塘起的就是一个蓄水备耕的作用,在五、六、七月等降水较少的月份,就可从中抽水,对农田进行灌溉,保障恶劣天气状况下禾苗的正常生长,所以修水塘意义重大,平地里是这样,山田也是这样。农谚说:“山田多开塘,有水就有粮。” 有了水,还得有肥。“作田无巧,肥足水饱”,“种地不上粪,不如床上困(睡)”,“有水无肥一半谷,有肥无水望天哭”,“作物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有收冒(没)收全靠水,收多收少全靠肥”,说的都是农肥的重要性。而农肥的来源很广,“只要肯动手,肥料到处有”,“早起三日当一工,勤捡野粪五谷丰”,“土放三年成粪,粪放三年成土”,“种田两件宝,精粪红花草”。这些肥料主要是清晨在路边拾到的家禽牲畜的粪便,平时人的粪便和绿肥红花草(又名“紫云英”)。“人穿棉袄,绿肥盖草”,“多上粪,庄稼好,还看施得巧不巧”,“绿肥压三年,薄田变良田”,这里谈到了肥料的施法及其功效。不施肥和施肥不当同样会导致“田里缺肥料,扁担两头翘”,“红花不开沟,定会死绝篼”的后果。 农田耕作中还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除草。农谚中说:“油茶不锄草,一世苦(穷)到老”,“田瘦禾短,地瘦草长”,“寸草不生,五谷丰登”。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