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土家民居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土家民居分类:【中国民俗】 五峰土家人在居住习惯上,除平地人烟稠密、群聚而居、形成村落外,大都分散居住,且多依山傍壑而居,数里一家。初是同姓同宗一寨,以姓氏作寨名,如“龚家湾”、“谢家坪”,后来有的山寨逐步有了他姓旁亲杂居,便另命寨名了。 土家人习惯于一家人住一栋房子。在土司制度时期,一般人家只能住木叉搭架、茅草盖顶的茅草屋,是所谓“千根柱头落地,风扫地,月点灯”。改土归流后才逐步住上土木结构的瓦屋。土木结构的房子有中柱、金柱、檐柱、棋柱。中柱是撑大梁的大柱,中柱两旁的大柱称“金柱”;与檐墙并齐的柱子称“檐柱”;撑檩子但下端未落地的柱子叫棋柱。规模有“三柱四棋”、“三柱六棋”、“五柱八棋”不等,并在正屋的前面或一侧建吊脚楼。20世纪80年代农村已有钢筋水泥平顶“小洋楼”出现。 土家房舍的正屋皆坐北朝南,前开阔后靠山。主体并排三间。正中堂屋,左右各一间,称“暗间”。堂屋上方有木板的一间小屋,俗称“后廊子”。堂屋正面有神龛,又称“香火”,上悬“容阳堂”匾额,源于土司时期容美田氏世家,有“自汉历唐、世守容阳”之说。故堂屋又称“容阳堂”,是祭祀祖先、迎宴宾客的地方。暗间一分为二,上为卧室,下为火炕屋和灶屋。火炕屋楼顶多用木条钉成有空隙、透气通风的摺子形,用于烘干粮食。 与正屋垂直的叫横屋。一端有横屋名“磨拐子”,两端均有横屋者名“撮箕口”。横屋下有以木为架的吊脚楼,上楼下厩,上作闺女织彩绣花楼,曰“姑娘楼”,下为厕所和牲畜栏圈。 在鄂西山区的一些河谷地带,土薄且多为沙土,没土垒墙,于是河里那些取之不尽的鹅卵石便成了做屋的主要材料。当地人民的技术非常高明,根本不用三合泥或混凝土来粘连填实,单用那圆溜溜的卵石就够了。这种“卵石屋”在外人看起来觉得很不坚固,其实牢固得很,比一般的土墙屋更耐用,实为鄂西之一奇。 土家民居(佘代科摄) 在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东南部的仁和坪、升子坪两镇,盛产一种厚2厘米左右的大理石板。当地居民以它为材料做屋,有的仅用石板盖屋,还有的连墙也是用石板垒成的。石板的强度比普通的瓦要高得多,不易破裂,耐得住风化,也不易被风刮走,用它盖屋不会有漏雨之忧。由于它强度高且厚薄均匀,用它垒墙也是又快又好。再加上成本低,随处可得,所以当地居民至今仍常建这种“岩板屋”。 土家人都喜欢住“吊脚楼”。它依山傍水,屋后靠山,楼前有河,前低后高。全属木质结构,干栏式建筑。阳台栏杆下有石梯,走上石梯,便是堂屋、厢房。厢房的一端吊在坎下,自成两层楼房,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阳台成“ ”字形,有栏杆、扶手。阳台较宽敞,可读书写字,挑花绣朵,打牌对弈,晒被晾衣,具有通风、防潮的优点。 现在一般都盖“布瓦”。过去有的盖泥瓦,俗云“黄土上了屋,子孙都享福”;有的盖石板,讲“石板上了天,风暴掀不翻”;有的盖树皮,则说“树皮把屋盖,不用花钱买”。 “吊脚楼”的样式很多。有的成“口”字形,称四“井”口;有的成“冂”字形,称撮箕口;有的成“ ”字形,称钥匙头。 木架的进伸和顺伸与柱子的根数和楼斗的长短、多少有关系。一般是五柱七檩,七柱九檩,九柱十一檩……柱与檩的尺码要“不离八”。如一丈八、二丈四尺八、三丈八尺八等等。修“吊脚楼”,一般要经“偷”中梁、伐青山(上山砍木料)、架大码(锯木料)、排扇(做排柱)和竖柱立屋五道程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