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土尔扈特部东归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土尔扈特部东归分类:【地域文化】 土尔扈特蒙古是我国西北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原游牧于雅尔之额什尔努拉一带。由于受到厄鲁特四部联盟内部的纷争和侵入额尔齐斯河流城的沙俄侵略势力的威胁,于17世纪30年代由其首领和鄂尔勒克率领,越过哈萨克草原迁徙到伏尔加河流域。当时伏尔加河下游为俄国尚未能控制的地区。俄国为巩固已征服的喀山和阿斯特拉罕的既得利益,并进一步向伏尔加河和顿河流域扩张势力,游牧于伏尔加河下游的土尔扈特部便成为它觊觎和侵略的对象。在一个多世纪里,沙俄以武力威胁、经济侵略,迫使土尔扈特部与俄国当局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并在政治上逐步控制了土尔扈特部。但土尔扈特人不断掀起武装反抗斗争,致使俄国政府无法实现对土尔扈特部的彻底征服,土尔扈特部仍保持着一定程度的独立性。 西迁后,土尔扈特部一直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646年,和鄂尔勒克的两个儿子书库尔岱青和罗卜藏诺颜等土尔扈特部首领就在顾实汗向清政府称臣进表上“附名以达”,表示他们是清朝的臣民。1655年书库尔岱青遣使奉表入贡,同清政府建立了直接的联系。到了康熙年间,土尔扈特部首领阿玉奇曾“表贡不绝”,与清政府的联系更加密切了。雍正年间,土尔扈特部台吉(阿玉奇的侄子)曾入贡并受到清政府的赏赐。1756年,阿玉奇的孙子敦罗卜喇什遣使假道俄罗斯,历经三年旅程来到北京呈表进贡,乾隆帝赐宴于热河行宫。清政府除隆重接待每次来使外,还赏赐大量钱物,以表示对土尔扈特部的关怀。1712年康熙帝决定派遣内阁侍读图理琛等人前往伏尔加河下游探望慰问土尔扈特部。阿玉奇得知后欣喜万分,派人专程去俄国与土尔扈特部交界处萨拉托夫迎接使团。图理琛到达阿玉奇驻地马怒托海受到阿玉奇的隆重欢迎。使团向阿玉奇转达康熙帝的问候,宣布了康熙帝颁给土尔扈特部的谕旨。图理琛等被阿玉奇“留旬余,筵宴不绝”。其后,雍正帝又先后两次派遣使团前往伏尔加河流域慰问土尔扈特部。 俄皇叶卡德琳娜二世统治时期(1762―1796),俄国加紧了对土尔扈特部的控制和掠夺。1761年俄国强行将土尔扈特部汗之下王公议会隶属于沙俄政府外交部门的控制之下,派设特使凌驾于王公议会之上,粗暴地干涉土尔扈特部的内政。沙俄政府还在土尔扈特部中实行征兵制,征调大批土尔扈特人为其侵略战争充当炮灰。到1768年,土尔扈特部被征兵打仗而死去的士兵已达七八万人,使土尔扈特部面临着整个部落行将灭绝的前景。 土尔扈特部远离祖国故土,长期遭受沙俄欺压和奴役,处境艰难,早就有东归的打算,但因种种困难,未能实现。1767年,渥巴锡曾酝酿返归祖国,但消息走漏,未能成行。渥巴锡为了消除沙俄政府对他的“猜疑”,曾亲自率领部队参加俄国对土耳其战争,但渥巴锡的努力并没有得到沙俄政府的奖赏,也未能取得他们的信任,相反土尔扈特人却受到了更加粗暴的侮辱,这就促使渥巴锡下定决心东返祖国。 1770年秋,渥巴锡从土耳其战场回来后,便开始计划率领全体部众返回祖国,这一计划受到许多上层人士的赞成和拥护,也得到广大牧民的热烈响应。经过周密准备,1771年1月5日土尔扈特三万三千户,十七万人在渥巴锡率领下开始踏上了重返祖国的征程。俄国政府派遣大批哥萨克分遣队追击堵截,还唆使哈萨克的一些部落阻击抢掠。土尔扈特部穿越哈萨克草原,南绕巴尔喀什湖,沿吹河、塔拉斯河,于1771年6月底抵达伊犁河畔。回到祖国时,只剩下一万五千户,七万余人。渥巴锡来到伊犁,向清政府敬献祖上所受明永乐八年汉篆敕封玉印,以表归附诚意。 土尔扈特部万里回归受到清政府的欢迎。乾隆帝即召谕渥巴锡等人前往热河避暑山庄朝觐,并在普陀宗乘庙内树立他亲笔撰写的《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两块巨碑。清政府封渥巴锡为卓哩克图汗(卓哩克,蒙语为英勇),置土尔扈特旧新两部,安置在裕勒都斯、博克萨里、济尔哈朗、精河、阿勒泰等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