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在理会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在理会

分类:【中国民俗】

旧时,河北民间有戒烟组织在理会。在理会,俗称“在理儿”,又名戒烟所、理门。宗旨是劝入会人戒烟酒。20世纪30年代以前各地均有此组织。

关于理门的起源,据理门领众(当家的)的递相传说,其创始于清初,创始人为杨来如,理门称其为杨祖。他原为北京白云观道人(邱祖第十三代徒孙),云游各地时目睹清兵入关后屠杀汉人之惨状,遂萌反清复明之志,乃组织理门,谓烟酒对人身伤害最大,故修身之始以戒烟戒酒为先。其传给徒弟的理门五字真言为“反清复大明”。另一种传说理门是洪门派生的汉人反清革命组织,由郑成功在台湾组织,以联络海外和大陆志士,进行反清复明活动。杨来如参加了此组织,但因身处京城,便以戒烟酒为名进行活动。清朝统治稳固之后,理门便把五字真言改为“观世音菩萨”,各领众都对道众宣称理门是三清道、三宝法。三清道就是说源于道教,而三宝法属于佛教,所敬之神为观世音菩萨,所传法语多为佛经法语,将道教和佛教混于一起。

到了民国二年(1913年),安徽人(一说江苏人)李毓如,串通当时北京理门闻人苑文鉴(京西挂甲屯人),联合北京各理门公所领众,组织中华全国理善劝戒烟酒总会,李毓如被推为总会会长,苑文鉴为理事。总会会址设在京西挂甲屯。此后苑文鉴即向各省推广成立分支机构―――中华理善劝戒烟酒分会。

有烟酒嗜好的人愿意入会者,先在理门找三个人介绍。这三个人一个是“带道师”,一个是“求师”,一个是“引师”,先替愿在理者写一张“求、引、带帖子”,递交公所领众。领众确定日期在分所点传新理或趁斋期点传新理,这种仪式叫“点新理”。届时在公所摆设理坛,理坛设在公所正房大炕上。炕上摆炕桌,桌上中央放檀香炉,香炉后摆上堂葫芦(五个),两边有“止静”、“求顺”牌,葫芦后置观音菩萨瓷像。炕沿挂白布(或白绫),上画或绣海水荷花。炕前地上置一黄布拜垫。炕桌两边设四个坐垫,坐四位在理资深道亲。领众盘膝坐在炕桌后边。点新理开始,带道师把新理带到理坛前,由引师领其叩拜,叫“下参”。此后,经过介绍新理,向其传授“五字真言”、“八戒”和若干“小戒”后,新理就成了理门正式道亲。“八戒”为:一戒烧香,二戒烧纸,三戒敬神像,四戒养鸡,五戒养猪,六戒养狗,七戒吸烟,八戒饮酒。若干“小戒”是:戒玩鲜花,戒戴戒指,戒嚼槟榔,戒吃瓜子等。说这些都是玩物丧志之事。虽有“八戒”,可理坛上就摆着观音菩萨像,烧着檀香。因此,理门内部就有“我们是买理卖理不讲理”之说。

在理的男子称为“有门坎”,亦称“大众”。女子则称为“有拦布墙”或“二众”。孩子从小在理称“童子理”,全家在理称“全家福”。

理门公所在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可“办斋”四次,少于或超过四次也可。“办斋”就是定期召集道众在公所大吃一顿,同时向道众讲些理门须知,如“五字真言”、灵应“事例”等。道亲参加吃喝称“捧斋”,都要量力而行出斋份。“办斋”是理门公所敛钱的主要途径。

理门公所替人戒除鸦片瘾。他们把草药熬成茶膏,这是一种泻药。戒烟者交上几元钱,服下药后一两日内不准吃东西,只能喝凉水。这种药别名“铁刷子”,很多人因承受不了而偷偷跑掉,理门领众白落下药费。理门道亲家中有了丧事,领众要带领和丧主有交情的道亲前去吊唁,为死者念香赞和转咒。丧家大为感激,除招待外还给报酬。

领众之下的一般道亲有五等品级,由下而上为小催众、陪坐、八方催、挡众、帮众。道亲中有品级的人数很少。一个道亲如果平时热心公所事务,在财力人力上贡献较大,领众就可以授予品级或提升他的品级。升到挡众,就可以代领众点新理,升到帮众就可以代理领众职务,平素在公所说话也有力。五等品级是挨级擢升。领众授予某人品级的同时教授该品级的“法”,如“小催众”的法是“阿弥陀罗尼经”六字。

在理的道亲有一个习尚,就是玩葫芦,家中桌上摆着大大小小的葫芦。每天要用净布擦拭葫芦,使它变成自然紫黄颜色,相沿成习,还形成了葫芦的规格和价值。以体形周正古奇为上选,并且要带蒂把,如果蒂把上有别枝又结着小葫芦,就更稀有名贵了。五个葫芦为一堂,大的二三尺高,小的仅寸许。在公所摆设理坛,葫芦必不可少。

关于理门玩葫芦的原因和意义,传说当年杨祖修炼成功,到处显示神迹之时,身边常带着一个葫芦,以后便成为习尚。理门还有葫芦赞,云:“葫芦乾坤,奥妙内藏,道通天地,理协阴阳。”崇尚葫芦,有使人对理门感到玄妙的意思。

理门最主要的宗旨是戒烟戒酒,但到了民国以后,在理的闻“闻烟”却不在禁例。越是品级高越有闻“闻烟”的习惯。领众对人辩解说闻烟与鼻烟不同。闻烟是薄荷、荷叶等清凉性原料配制的,闻之可以清心明目。其实闻烟也有烟叶成分在内。后来外国啤酒输入中国,饮啤酒在理门便被默认为不算犯道规。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2:4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