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圩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圩田分类:【传统文化】 是人们利用濒河滩地,湖泊淤地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农田,是一种筑提挡水护田的土地利用方式。南宋诗人杨万里在《圩丁词十解》中说:“圩者,围也。内以围田,外以围水”,集中地说明了圩田的特点。圩田最初发生在长江流域,是人们在与水争地中创造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最早的圩田,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太湖地区,不过当时的圩田,修筑都相当简单,只是筑堤挡水而已。五代时,筑圩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出现了堤岸、涵闸、沟渠相结合的圩田。这种圩田,“中有河渠,外有门闸,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潦则闭闸,拒江水之害”,具有“旱涝不及,为农美利”的效果(《范文正公集?答手诏条陈十事》)。由于圩田对河滩地的利用,具有良好的效果,所以,入宋以后,圩田便飞速地在长江下游发展起来。明清时期,圩田又扩大到长江中游的洞庭湖地区(当地称为堤垸)。这样,对于太湖地区和洞庭湖地区耕地的开发,水稻生产的发展,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宋代,太湖地区被人称为“苏湖熟、天下足”,明清时期,洞庭湖地区被人称为“湖广熟,天下足”,同圩田在这些地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尽管圩田能很好利用河湖滩地,扩大耕地面积,但如果处理不好围湖与造田的关系,大肆滥围滥垦,则就会造成水系的破坏,带来严重的水旱灾害,这方面历史上有过沉痛的教训,是值得我们深刻汲取的。 在江边湖畔低洼地区筑堤防水所得的耕地。源于唐代后期。宋代进一步发展,其规模亦基本奠定。当时圩田集中在两浙路与江南东路。宋沈括《万春圩图记》载,自宣州至池州,有圩田千所以上。其中宣城一地即有179所。其形式分为官圩田、私圩田两种。官府掌握大批人力和物力,所建皆为大型圩田,私家者则规模较小。著名的化成圩有水陆田880余顷,永丰圩有田980顷,而芜湖万春圩有田1,270顷,圩中建大道,长达22里。圩岸上“榆柳成行,望之如画”。南宋时兴建尤多,仅江南东路即有官圩田79万多亩,太平州官、私圩田占全州耕地十分之九。圩田采用了开渠、置闸、防护河堤、车戽等一系列工程技术和管理措施,故在抗御旱涝,获取稳产高产上充分显示出其优越性。如万春圩“岁得米八十万斛”,平均亩产达6斛2斗。宋杨万里《过广济圩》诗“圩田岁岁续逢秋,圩户家家不识愁。夹路垂杨一千里,风流国是太平州”即咏其常得丰收。 中国南方沼泽低湿地带筑堤围田而成的农田。圩田主要是利用河身较高、田面较低的水涝地筑成,每个圩方圆数十里,其主要标志是具有合围的堤。在围堤的适当地点设闸,旱时可引水灌溉,涝时可由另口排水,有较好的灌排系统。圩田是唐、五代、宋时随着农业技术的提高而开始兴修的,它将水涝之地变成良田,扩大了南方耕地面积,对古代农业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南宋时,封建王朝偏安江南,南方人口剧增,圩田便成为长江中下游广大低洼地区重要的土地利用方式。圩田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的一大创造。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