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地趟拳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地趟拳分类:【传统文化】 武术拳种之一。亦称“地躺拳”“八折拳”或“地?拳”。该拳多利用身体与地面接触的翻、滚、跌、扑等动作,配以攻防技巧形成独特风格,其与醉拳同源而独取摔跌法,重躺地发招以成攻守。明戚继光《拳经》中载有“千跌张之跌”及三十二势中滚跌法等即此术。地趟拳特点翻滚腾跃,跌打起伏,衔接自然,轻巧突变,随机就势,借力打力,处处攻防,暗藏杀机。实战讲究虚实进退借于形变,形退而进招,上惊下取败中取胜,地术占先巧打善化。倒地技击以腿为主,剪、踹、扫、绞、缠、绊、勾、挂、采、捆、撩、砸,奇猛捷狠。此拳常见动作有真假抢背、扑虎栽碑、鲤鱼打挺、旱地行舟、软硬绞柱、飞燕坐跌、扑地蹦、翻身楔、飞叉剪、奔月扑、跌背及筋斗等,要求狠准高稳,巧快轻飘。主要套路有金刚地躺、紫阳跌术、八仙地功、地躺十八滚、八折地躺、地躺刀、滚龙双鞭等。入门基础功有单练滚跌二十四技法。 拳种之一。也称“地功拳”、“八折拳”、“地躺拳”。因其拳多用滚、跌动作而得名。渊源说法不一,一说是在醉拳基础上发展而成,地趟拳只吸取了其中的摔跌法;二说是各种拳术都有摔跌动作,只是地趟拳以摔跌动作为主。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载有“山东李半天之腿”、“千跌张之跌”,其三十二势中关于“滚、跌”法的记载有多处。此拳初盛于山东,后传至全国。其特点为腿法奇猛,跌法巧妙,腰身柔灵,随机就势,顺手推舟。主要腿法有蹬、踹、剪、绞、缠、绊、勾、扫、捆、踩,尤以“剪”为最。跌(摔)法有扑跌、仰跌、侧跌、跳跌、撞跌、绊跌、锁跌、靠跌、缠跌、硬跌、软跌。滚法有抢背、前滚、后滚、斜滚、横滚等。 武术拳种,也称地功拳。其套路多由跌、扑、滚、翻等各种趟地动作组成的拳术,故名。源于明代之前,明戚继光《纪效新书》已有记载。近代地趟拳初盛于山东,后流行全国。拳套中常出现的摔跌动作有抢背、盘腿跌、摔剪、乌龙绞柱、鲤鱼打挺、扑地蹦、扑虎、栽碑等。趟地时常与踹、蹬、剪、扫、勾、撩等腿法配合。技击性强,动作难度大。实战时常佯跌假摔,诱敌深入,以腿胜手。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