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坐茶馆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坐茶馆分类:【中国民俗】 陕南人爱饮茶,不仅在家里自沏自饮,还有坐茶馆摆龙门阵 (闲谝) 的习俗。陕南茶馆遍布各个集镇,每条街巷都有开茶馆的,两间瓦房或一座凉棚,摆几张长桌条凳,可容纳三四十名茶客,这是乡镇上常见的小茶馆,县市的大茶馆一般有宽敞的茶厅或茶楼,一律的小圆桌,竹靠背躺椅,可容纳数百人饮茶。茶具有高雅的盖碗茶,有大众化的缸缸茶,也有用茶壶沏茶,另配茶杯斟茶的。茶客对茶叶有不同的爱好,有的爱饮花茶,有的爱饮青茶,有的爱饮红茶,有的还喜欢在茶叶中加些菊花冲饮,因此大茶馆要准备好几种茶叶,茶客来了,茶倌首先要满面春风地问客点茶,即问清客人有几位,喜欢喝什么茶,然后将客人选用的茶分别送到桌上来。 在大茶馆做个好的壶把式确非易事,要殷勤地招待好四面八方的来客,不但要有笑和尚脸、八哥嘴、顺风耳、飞毛腿的本领,而且还要勤跑、勤看、勤问,要提着盛满开水的铜壶,脚不停步地往来穿梭在众多的茶客之中,只要哪个客人将茶碗盖子揭开,就知道他需要加水了,不等客人叫喊,便立即过去把滚烫的开水倾入茶碗。特别重要的是还得练就一手加水的绝技,当十余位茶客一齐落座时,壶把式一手提壶,一手将十数个茶碗放在手腕上,用小拇指做底,刷刷几声,将十余个茶碗平稳地放在茶客面前,并且同时将水冲入。尤其在人多桌面宽大不能靠近时,在距离桌面5尺之外,壶把式将铜壶高高举起,从茶客的背后或头顶把水冲进茶碗。茶水快满时,右手忽地一收一翘,壶嘴滴水不漏,桌上不洒半点,这种起落有致、准确利索的动作,令人惊叹不已。 旧时茶馆中的茶客三教九流,各行各业的人无所不有。尽管茶馆四壁贴有 “勿论国事”、“莫谈军情” 的禁条,但茶客们仍然古今中外、天南地北地无所不谈,流言蜚语、谣传奇闻无所不讲,许多人都以在茶馆 “谝闲传”、听新闻为乐事,青帮、红帮常把茶馆作为活动的据点,牙行和客商也常在茶馆做买卖,看货成交。他们不时交头接耳,把手插进对方袖筒里捏手指,做讨价还价的生意。失业的劳动者也在茶馆觅雇主、找饭碗。有的懒汉地痞泡上一碗茶,能在茶馆坐一整天。有的茶馆后面还摆有赌场、设有烟灯 (供人抽鸦片烟)。有的茶馆还代茶客介绍暗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茶馆一改昔日旧风,乌七八糟的事从茶馆消失了,但许多人一有空闲,仍爱到茶馆喝茶,人们把坐茶馆当做一种节俭的休息和娱乐。来茶馆的人也今非昔比。清早多是退休职工、老农、老居民,他们起床早,散步、锻炼之后,顺便到茶馆据一席位,泡杯茶细品慢饮,提神醒脑; 养鸟的老人也把鸟笼带进茶馆,边饮茶边听莺歌鸟语,在恬静中获得悠闲的享受。中午多是赶集的乡下人来此解渴歇脚,打听城里新闻,传播乡村奇事,了解致富信息。下午多是下班职工,他们背靠竹椅,仰面朝天,或互相私语,或闭目养神,借以松动筋骨,解除疲劳。也有对对情侣,找个不易引人注意的角落,独占一桌,或娓娓交谈,或四目相视,无言胜有言。也有在茶馆招待亲友的,朋友到家相访,主人把手一挥,说: “走,到茶馆喝茶去。” 于是宾主边说边笑,走进茶馆,买点小食品,无拘无束地边吃、边喝、边谈,直喝到茶淡水白,夜阑人静,方尽兴而散。以上这些都叫 “吃闲茶”; 有的人坐茶馆不是为了饮茶解渴,而是为了听评书艺人说书或听曲艺演唱,这叫 “吃书茶”; 也有到茶馆调解民事纠纷的。旧社会 “天下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民间有了纠纷,不愿到衙门告状,当事人双方便邀请德高望重、明白事理的人共同到茶馆讲理评判,调解人做出仲裁,茶钱全由输理的一方负担,这叫 “吃讲茶”。今天的人民法院秉公执法,但有些人怕起诉麻烦,仍有愿到茶馆调解纠纷的。 陕南各地茶馆,大多开设多种服务,除了各种档次的茶品外,还出售小食品、出租娱乐用品、借阅图书报刊等,适合工薪阶层的消费特点。人们认为卡拉OK、夜总会空气污浊,经济也承受不起,不如到茶馆泡杯茶,想坐多久就坐多久,精神可以完全放松,是一种真正的休息,花一元多钱值得,因而坐茶馆成了陕南人的一种时尚。 陕北人过去生活贫苦,几乎顿顿吃稀的,没有饮茶的需要,因而也没有形成饮茶的习俗。现在生活大有改善,饮茶者也渐多,一般以饮青茶和红茶为主,大都在家中自沏自饮,没有坐茶馆品茗的习惯。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