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城市的出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城市的出现分类:【地域文化】 关于我国城市的起源,古代文献多有记载。《淮南子?原道训》:“黄帝始立城邑以居。”将城邑的出现上溯到了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世本?作篇》:“鲧作城郭。”《初学记》卷24引《吴越春秋》:“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这两条材料所说始作城郭的年代晚于黄帝。《艺文类聚》卷63引《博物志》:“禹作城,强者攻,弱者守,敌者战。城郭自禹始也。”相传禹是鲧的儿子,为夏王朝的建立者,其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2200年左右。由上述记载可知,城市是由小规模的邑居演变来的,从城邑到城郭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这一进程大致是在夏代之前完成的;早期城郭是阶级社会的产物,主要用于“卫君”、“守民”和攻战,实即贵族统治者的政治中心和军事堡垒。 考古资料证实,古代文献记载并非虚语,我国至迟在龙山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城市。到目前为止,考古工作者已在河南、山东、辽宁、内蒙等省区发掘出了数十座夏代之前的古城堡。这些城堡的具体年代不尽相同,大致在公元前3000年一前2200年之间,相当于龙山时代,与古文献记载的城市的形成年代基本吻合。城堡一般修建在视野开阔的台地上,用夯土构筑或石块垒砌,面积从数千到数十万平方米不等。有些城堡已很先进,筑有宽阔的护城河和坚固的城墙,有城门与外界交通;城内布局规整,居民住房和特殊用途的高台建筑错落有致,街道横贯城区,路面下埋设陶排水管道。这类精心修筑的城堡绝非一般的氏族居地,而是占统治地位的父权家族或宗族的政治、军事中心。作为孕育华夏文明的中心区域,三晋地区在夏代以前肯定也已出现了城市,只是目前尚未发现而已。我们寄希望于辛勤的田野考古工作者,将三晋地区的古代文明全面地揭示出来。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国家的形成。恩格斯在其名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墙壁并非无故:它们的壕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耸入文明时代了。”由于时代的局限,或者是为了慎重起见,恩格斯没有明确地将城市与早期国家等同视之,但已隐隐点出了两者之间必然的内在联系。本世纪以来,随着现代考古学的蓬勃发展和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早期国家的真实面貌被逐渐地揭示了出来。早期国家以一城一邦的城市形态出现,城市即国家的史实已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和接受。 综观世界上古史,各主要文明区域的早期国家,虽然是通过不尽相同的途径形成的,但常常在许多方面表现出形似貌合的共同性,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小国寡民式的外在形态。列宁曾对早期国家有这样的论述:“当时的社会和国家比现在小得多,交通极不发达,没有现代的交通工具。当时山河海洋所造成的障碍比现在大得多,所以国家是在比现在狭小得多的地理范围内形成起来的。技术薄弱的国家机构只能为一个版图较小、活动范围较小的国家服务。” ① 列宁的论断具有普遍意义,展示了早期国家的一般图景。小国寡民是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可称之为城邦或城市国家。“城邦”一词出自古希腊文,其原意包括城市、国家、公民社会三种含义。国外的古今学者对城邦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但在近代史书中,城邦一般被称作城市国家,通常是指国家由一个中心城市加上其周围的农业地区组成,具有小国寡民的特征。 ② 我们这里所使用的城邦或城市国家的概念,即就此而言,暂不涉及其本应包括的更为丰富的政治和经济内涵。 世界上古史上的早期国家都是城市国家,各地概不例外。在人类社会较早进入文明的古代西亚地区,就目前所知,最早出现的国家是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苏美尔人的国家,国家的形式为城市群体,一个城市就是一个国家。每个重要的城市中心周围筑有巨大的防卫性城堡,以防御邻国的侵犯和游牧人的袭击,城墙之外散布着附属于城市的村落。 ③ 在与西亚几乎同时跨入文明社会的古代埃及,早期国家是以某一村落或城市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城市国家,通常称之为“诺姆”或“州”。古王国时期,上下埃及大约有40个左右这样的州。除了占有一定面积的土地外,每个州都有自己的名称、首城、军队和政权,有自己的方言和信仰。 ④ 以印度河流域为中心的古代南亚地区,文明社会的来临明显地晚于上述两个地区。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一些公元前2500年――前1750年的城市国家遗存,已知的典型城邦虽然屈指可数,但已经展现出了南亚次大陆早期国家的一般风貌,与其他地区的国家形式并无二致。 ⑤ 古希腊的城邦是人们共知的,历来被视为城市国家的典范,代表了古代欧洲早期国家的一般情形。美洲大陆文明社会的进程似乎远远落在了旧大陆的后面,然而有迹象表明,在受外界影响较小、相对独立发展的新大陆,最早的国家也是城邦式的,尽管其出现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的时间已经很晚很晚。 和世界各文明区域的早期国家一样,中国的早期国家在外观上也表现为城邦形态,其证据之一就是,在中国古代,国家与城邑每每是同一概念。国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写作“或”,没有外面的方框。如著名的西周铜器宜侯矢簋铭文:“唯四月,辰在丁未,王省武王成王伐商图,遂省东或图。”其中的或字即指国家而言。古代字书对或字的含义有明确的解释,《说文通训定声》:“或,邦也。……或又从土作域。按或者,封也。国者,邦也。天子诸侯所守土为城,所建国为邦。”其释国字曰:“邦也。从□从或,会意。或,亦声。按或者,境内之封国者,郊内都也。”国又称为邑,《说文解字》:“邑,国也。谓国都所在也。”金鹗《求古录礼说?邑考》云:“是天子诸侯之国,皆称为邑,要皆以国城所在而言,非通一国之地而言也。”综上可知,或、国、邦、封、域、都、邑诸字在古代是相通的;古人所说的国,主要是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城邑以外的地区不称之为国。 大量史实表明,早期国家是以贵族统治者聚居的中心城邑为限的,城就是国,国就是城。可见,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外部形态与其他文明古国大同小异,都是小国寡民式的城市国家。所不同的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表现为宗族体系,国家建立在宗族体系的基础之上,每个国家均由数量不等的宗族构成。这种独特的内部结构是中国古代国家有别于世界其它古代国家的本质特征。因此,中国古代国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国家,而是宗族城市国家,可称之为“族邦”。 依据中国古代国家的含义,参照世界古代史上早期国家的一般形式,可以断言:龙山时代为数众多的以家族或宗族结构为内涵的城堡,就是中国早期的宗族城市国家。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