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分类:【传统文化】

①古代宫室的前部,即正房。为平时活动、行礼待客之地。堂前有两阶梯,称东、西阶,古人在室外尊左,因此西阶供宾客行走。堂的正面无墙,东西两壁墙叫序,后壁墙把堂和室隔开。汉代起称为殿。唐以后专用为宫廷和庙宇主要建筑的名称。②母亲的代称,用以尊称别人的母亲。如:令堂、萱堂。③同祖父的亲属。如:堂兄、堂弟。按同祖父的亲属,古谓之从,六朝谓之同堂,唐代始称堂。④旧时官府中举行仪式,审讯案件的地方。如:大堂、公堂。因此也称某些官吏为某某堂。如:称尚书为部堂,都御史为都堂,府州县的正印官为正堂。⑤四方形坛。《礼记?檀弓上》:“吾见封之若堂者矣。”郑玄注:“堂形四方而高。”

堂是中国人在房子里接待客人的主要场所。“会客堂”是其中最基本的一种 (参见苹果、生日、华盖等词条)。它也可用来处理其它各种事务。“泪堂”指眼睛下方的泪腺囊部分,这里又叫“卧蚕”或“龙宫”。这个部位理想的发展状态是饱满而颜色微红。一个女人的“堂”如果干枯、 打皱, 或者很放纵,那么她就有可能不能生孩子。

“堂客”指在“花船上”干活的女子。“斋堂”是对一般道教徒减轻体重的场所的通俗说法。

上古宫室的主要部分之一。位于中央,坐北朝南。堂前无门,而有两柱。堂东西两壁叫序,序外为东西阁厢。堂后有墙,把堂与室房分开,有户相通。堂建于高台上,故堂前有东西两阶。《急就篇》颜师古《注》: 凡正室之有基者则谓之堂。先秦至秦汉基本如此。堂用于行礼,待客。《释名?释宫室》释: 堂为宾主相迎陈列之处。《汉书?胡建传》记: 监御史与护军诸校列坐堂上。又《汉书?晁错传》:“家有一堂二内”。

堂是供僧人们说法修行的处所。根据不同的功用有僧堂、斋堂、僧寮、省行堂、浴室等之分。

僧堂,指禅院中僧众日常修禅、起居之堂舍。是禅宗七堂伽蓝之一。

初期的僧堂,具有僧房、禅堂、食堂等多种功用。来寺挂搭者,根据他们的戒腊(也就是受戒时间的长短)安排位次。吃、住、修行都在这里。后来,僧堂中间开始安置圣僧像,通常有宾头卢尊者、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像。周围设长连床(或称广单),“衣帽架”等,众僧依围圣像而坐。

由于僧堂有多种作用,因此它的称呼也有很多。它可以接待四方来参学的云水僧,所以称云堂、云水堂;僧人在此修行,是为了能成佛,所以称为选佛场或选佛堂;于此堂凝然坐禅,犹如枯木,所以又称为枯木堂。明、清以降,僧堂职能开始分解,趋向单一化。吃有专门的场所――斋堂(多供宾头卢尊者);修禅有专门的道场――禅堂(多供毗卢遮那佛像);住有专门的地方――僧寮。吃、住、修行不再共于一处了。

僧堂一般建在寺院的东配殿之后,按床位多少有四板、八板、十二板之分。在僧堂行事,有极其严格的清规,特别是不许在这里看经读诵、说法问答,而必须是缄默不语。因此,它与浴室、西净(厕所)同称为三默堂。

斋堂及香积厨。斋堂是僧人的食堂,它是从僧堂分化出来的堂舍。香积厨为僧人的厨房。斋堂和香积厨一般建在寺院东面。

斋堂和香积厨的出现,可以说是佛教中国化的又一显著标志,体现了中国僧人的生活方式。迄至唐宋,虽然寺院仍存有印度僧人托钵乞食的遗风,但那已经是少数僧人的象征性行为,大多数僧人的饮食依靠斋堂和香积厨。僧人在斋堂用餐有一系列规式,把修行和用斋融为一体。

斋堂内的摆设基本是这样的:正中是圣像(后世有供宾头卢的,也有供文殊菩萨、释迦牟尼佛的);像后是一把大座椅,供住持坐;像前是拜垫。供桌两边分设长桌数排,供僧人用斋。

香积厨中安置的菩萨像,传为洪山大圣,为佛寺监护僧食者。自元代以后,则多奉大乘紧那罗王菩萨像。相传元末,红巾军率众突至少林寺,欲行劫掠。忽一火头志僧持一火棍出来迎击,变形数十丈,独立高峰,大叫道:“吾是紧那罗王也!”说完遂没。红巾军见之甚为惊恐,扭头便逃之夭夭。于是禅宗祖庭少林寺把他当作伽蓝神供在斋堂和香积厨里,天下佛寺仿效之。

僧寮,是僧人的住处,有单寮、众寮之分。

单寮即单人宿舍。寺院中有一定职务的僧人,一般都可以享受这种优越的住房条件。如方丈可住方丈室;维那师可住维那寮;知客和侍者可住知客寮、侍者寮。

众寮是集体宿舍,本寺一般僧人、云游挂单僧人住在这里,由寮主负责。众寮的条件依各寺的经济情况不同而不同。

旦过寮,唐宋时设。其职能大体如后来的客堂。游方僧人或施主檀越来到某寺,一般首先到旦过寮。旦过寮执事人员将有人来访事禀告方丈,来访人暂在此休息。等执事人员回来后,遂跟同执事人员或由知客带领拜见方丈。由此可见,它还多少带有“传达室”的作用。如要在寺庙挂单住宿,还要另办手续。也有把“旦”写作“且”的,叫“且过寮”。因为都是暂时往来之义,所以二者皆可。陆游有诗曰:“心如泽国春归雁,身是云堂旦过僧。”

浴室,中国汉地寺院建浴室的传统很早。百丈怀海在《百丈清规》中有对僧人洗浴详细记载。凡遇开浴,斋前挂开浴牌。一般是冬天五日一浴,夏天每日一浴。寺院里的浴池由一个个“桶”组成,可用屏风隔开,有职位或地位比较高的僧人入浴时可用屏风,一般僧人不许用。里面的设备用具有手巾、面盆、拖鞋、脚布等。此外,还常供有跋陀婆罗菩萨像。据《楞严经》水因圆通之说,跋陀婆罗菩萨因观水而悟道。所以,僧人把他的像塑在浴室里,提醒洗浴者在洗浴时也勿忘修道。

省行堂,也称延寿堂、涅?堂或安乐堂。

在寺庙的西北角处有一无常院,这里生活着老、病僧人。它大概是中国最早的养老院。由于僧人不娶妻生子,到了老、病时不能得到很好的照顾,尤其是寺庙里的下层僧侣和小庙里的年迈老僧,罹患重病时,常常是“枕有思乡泪,门无问疾人。尘埋床下履,风动架头巾”的悲惨境遇。于是,在唐朝开始设立无常院,初名延寿堂。后来僧人觉得“延寿”一词非常流俗,同教理“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相悖,便更名省行堂、涅?堂,或称安乐堂。佛教认为,老、弱、病僧固然应该得到很好的照顾,但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人在病时更能体会“诸行无常”、“一切皆苦”的道理,有利于省察行苦,有利于坚定修道信念,故多作省行堂。因常有僧在此圆寂,所以又名涅?堂,也正因此把无常院建于日没的西北隅。

其堂供有一尊站立佛像,右手高举,左手中系一五彩幡,面向西方。

法物流通处,它是近、现代寺院才设立的佛经流通场所。一般在寺院的东南边开一处堂舍,摆上经律论典,以供流通。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涌向寺院,为修复寺庙和改善僧人生活,法物流通处也肩负起了“创收”任务,逐步变成了寺院的“小卖部”。它经营的范围不但有佛教徒日常修道所用的法物器具、宝像经卷,以及与佛教有关的典论图书、字画挂轴,而且还有纯粹的旅游纪念品。不过,如果我们想学一点佛学知识的话,这里也确实给我们提供了方便。

是园林建筑的主体。按构造,梁架木料形状作长方形(扁作)的称厅,用圆料的叫堂。厅有大厅、四面厅、鸳鸯厅、花厅、荷花厅、花篮厅等。大厅面阔3间、5间不等,面临向阳庭院一边,于庭柱间安连续长窗,两侧山墙开间或开窗,便于四面观景。厅堂建筑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观赏园景的中心,一般是雕梁画栋,陈设讲究,显示主人的审美情趣和身价;同时具有使用价值,是会友、治事、礼仪的场所。鸳鸯厅是厅内以屏风或地罩、纱隔,将厅分为前后两部分,朝南半部宜于冬春,朝北半部宜于夏秋,如苏州拙政园三十六鸳鸯馆,就是典型的鸳鸯厅。花厅是供生活起居、会客之用。荷花厅为临水建筑,厅前常有宽敞的平台,便于观赏水景。馆与轩亦属厅堂类型,为观赏性的小型建筑。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4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