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墓祭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墓祭分类:【地域文化】 ①旧时满族祭祀习俗。流行于东北等地区,每年清明、七月中元、岁暮行祭,墓前设桌供以时鲜菜果肴馔,箸插馔上。主祭率众人跪,奉杯略举,即奠于地,凡三,叩毕,以各色肴馔略奠地,众人依次奠酒。②朝鲜族古老的祭礼之一。每年为四代以上的祖先举行1次祭礼。在祖先的墓前举行,由曾孙主持,其程序与时祭相同。此前要先祭山神,仪式从简,供品也只备几样肉脯及水果即可。墓祭结束后,后辈席地而坐,边缅怀先人边分享祭品。 墓祭是在祖先的墓地举行。富有人家或官宦人家的墓地,一般在每座坟头前立有石碑、石供桌、石香炉等,墓地周围还有一部分可以耕种的土地。这块坟地属大家族共有,谁耕种谁在家族举行墓祭时出资购买香纸等祭品。有的坟地面积较大,收获的粮食较多,在清明节添完祖坟后还要请家族的男性吃一顿饭,叫“吃会”。 墓祭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但大多在旧历的清明节、七月十五中元节(麻姑节)、十月初一(寒衣寒食节)和春节前夕。 每年清明节,要为祖先添坟,然后摆供品烧纸钱,唐山一带还在坟顶上用土块压两张纸。供品一般是酒、糕点、水果等。 又称“上坟”、“烧纸”。墓祭场所在先祖茔葬之地,称“坟地”或“茔地”。近支祖坟称“祖坟”,始祖、远祖之坟称“老茔”。墓祭在礼仪、祭品方面都比庙祭简单,只能算作庙祭的辅礼。主要内容是化纸钱和添新土,但习俗各地各有不同。较普遍的是:年初一,阖族至祠堂祭祖后,族中男子集体往老茔拜祭。礼仪是在坟上压一张黄表纸,名为“压纸”,于坟前设供,大家用抬盒,又名“食盒”,小家用挑盒,焚香、烧纸、奠酒(后多有以水代之者),全体叩头拜祭。正月十五和十六傍晚,到近支祖坟“上灯”,或称“送灯”,用面或萝卜、胡萝卜做成各式灯盏,一一送至各先祖墓前点燃,必待都燃明之后始拜祭,谓“给老祖宗送灯照着捉虱子”。清明节上墓,先一日往坟头上添新土,名为“添坟”,至日设供祭拜,名为“上坟”或“上春坟”。农历十月一又上坟,俗称“上秋坟”。滨州地方上秋坟时,要剪纸为衣在墓前焚化,名为“送寒衣”。还有的地方,族中青年娶妻后,必由家中女性长辈带领新妇往祭祖坟,名为“上喜坟”。上喜坟,坟上压纸用红纸,坟前焚化的“锞子”(用两张椭圆形小纸糊为中空一体,状如银锞,上面贴小块金银箔,以线穿为长串,“锞子”之间都间以纸卷细筒,名为“柱儿”)也有易白纸为红纸的。另外,掖县、长岛等地还有在农历除夕和七月十五午后,到祖坟请“祖宗”回家过年节的习俗。长岛此时去祖坟地鸣锣,放鞭炮,还大声呼唤祖宗回家,气氛颇阴森。 祖宗的坟茔有老坟和新坟的区别。老坟即同族共有之坟,新坟为族内各支系之坟。墓祭时,老坟新坟都去祭奠。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 《米脂县志》 载: 岁时扫墓。每岁于清明、端阳、中元、冬至 (或十月初一日),主人夙兴,具香楮、酒馔,率子弟诣墓陈献品,上香焚纸钱,序立,鸣炮再拜; 并设酒、香于后土神前,行礼如仪。是日于家庙内设奠,仪式亦如忌日,礼毕,合家同食?余。 除了岁时节令进行墓祭外,家中有喜庆大事,也进行墓祭。《临潼县志》: “入学、登科、拜官、焚黄 ① 等,乃于墓侧备牲设乐,请相礼赞行九拜三献礼。” 墓祭也数清明祭隆重。清明这天,族中男子先到家庙祭祖毕,然后到老坟地焚香燃纸,叩拜祖先。祭毕,把预先准备好的肴馔、馒头、酒浆分给族人,席地共餐。有的宗族,族内坟田很多,公有财产很多,是日祭奠祖茔毕,举办坟会,聚餐一顿,商议族中事务,处置族中财产。民国十二年 (1923年) 《兴平县志》: “清明拜扫,作纸钱焚于墓所,姻亲以纸钱相遗,互相拜墓。” 民国二十四年 (1935年)《续修醴泉县志稿》: “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凡丧未逾三年者,先奠祭之,名曰上新坟。至清明日,上坟烧化纸钱,先茔有残缺者,亦于是日补修,名曰拜扫。” 民国三十三年 (1944年) 《同官县志》: “新丧家多以是日 (寒食) 备酒馔、冥资上新坟,清明日,再备至祖先墓拜扫献新,并以五色纸剪长绺悬树上,随风飘扬。”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绥德州志》: “清明,家家皆诣先茔挂纸钱于坟头祭之。族人众多者,以酒食各至坟前会祭,分餐?余,为上坟会。” 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刻 《汉南续修府志》: 城固县: “清明祭祖于墓,芟除荆棘,挂纸钱。” 洋县: “清明上墓,长幼毕集。” 西乡县: “清明日,男女上坟,各进新韭、笋、茗,奠酒焚帛。” 陕西群众清明时除了墓祭祖先外,还有祭奠历史名人墓的习俗。南郑的纪信墓,城固的张骞墓,洋县的蔡伦墓,勉县的武侯墓,白水的杜康墓、仓颉墓,韩城的司马迁祠,绥德的扶苏墓、蒙恬墓,韩蕲王(世忠)祠,以及关中的不少帝王将相陵墓,尤其对始祖黄帝陵、炎帝陵祭祀甚诚。而黄帝陵更为海内外瞩目,每到清明,献奠各种祭品,宣读祭文,十分肃穆和庄重。近年来清明佳节祭黄帝陵,一年比一年规模大,一年比一年隆重,海外游子,台湾港澳同胞,躬临人文始祖之地,寻根问源,怀念华夏始祖,期望两岸统一,企盼国家昌盛。 除了清明祭外,还有麻谷祭,送寒衣等墓祭。麻谷祭在农历七月十五日。是日,又叫中元节,俗称鬼节,祭祀在黄昏。《高陵县志》:“中元,祭先在黄昏,仪如正旦,然必折麻谷以献,盖告穑事成也。”陕南也有此俗,中元祭祖,除焚香烧纸外,其供品是以新的粮食 (作成熟食) 和瓜果为主,并敬献桑 (蚕丝)、麻 (帛布),意在让祖先同享丰收之果实,故谓之献麻谷。祖宗虽去世,灵魂不泯,既献麻谷,还让尝新,享人间之乐。夏天炎热时,六月六日给坟上洒奠浆水,为祖宗在天之灵解热; 而十月一日天气凉了,于是日为祖宗坟墓上送寒衣。关中各地于是日大早,向祖宗坟茔焚纸,并献馄饨,同时在坟墓上焚烧纸折的寒衣。此一习俗各县志均有记载,至今不衰。陕北也有此俗。《定边县志》: “十月初一日,曰寒衣节,至晚皆用纸卷、纸钱焚于门外,以送祖先。” 《府谷县志》: “十月初一日,家人夙兴,持供馔及纸钱,五色纸为帛,至门外焚,又至祖考前焚,名曰‘送寒衣’。” 陕南一些地方,这一天祭祖不在坟地,而是在各家房前屋后的院落、路边撒上灰圈 (欲给几个亡人烧纸则画几个圈,写上姓名),将寒衣和纸钱烧在其中,以示亡魂各取一份,互不争夺。 此外,中秋、重阳、冬至、腊八等岁时节令都要祭奠祖先,最数年祭隆重。《高陵县志》: “正旦前夕,士民皆祭其先,先期悬纸钱于旁, 夜半祭毕, 焚钱酹酒,旁者亦焚之, 酹赐酒, 或即古祭访之义也。比鸡鸣,各悬黄钱于长竿以祀天,曰 ‘接天神’; 又以麻秆、木炭悬之门,曰 ‘去瘟疫’。至日,或合族,或随各支醵酒馔以祭宗祖。祭毕,尊长上座,卑幼以次拜其下,?祭之余而散,曰 ‘拜神主’。” 《痹?县志》: “元旦,鸡鸣起,设香案、牲果,盛服拜天地、拜灶、拜祖宗,后拜父母、伯叔、兄长,每族数世祖考共为画像,众会拜毕,共欢饮,曰 ‘节坐’。” 《洛川县志》: “元旦夙兴,吉服祭拜天地、祖先 (先于除夕携香纸自墓请祖先回,堂设祖先像) 毕,以次拜父兄,出拜师长、亲族。鸡鸣,悬黄纸挂灯笼于长竿,云接天神; 门窗悬木炭,云去瘟疫。……黄纸作钱,结彩悬门,名室盖钱。祭祖先,拜尊者毕,醉饮而散,名拜神子。” “少长咸集,燕毛序齿,行旅酬礼,尽欢而罢,名曰吃神子会。” “族人集家庙内,宰牲祭祖,就牲为筵,亦称吃年。今多于初二、初三等日行之,至普遍家庭,则元旦五更即兴,老幼着新衣,先敬神,后拜祖先,然后拜邻里。”《府谷县志》: “元旦,五鼓起,举石炭火,设香案,三牲献供,纸马祭天地、祖宗毕,长幼以次叩拜,亲友互相拜贺。待初二、三出行,上祖宗坟墓烧纸,叩头祭献。……元宵日,用牲献、香纸、酒茶于祖宗坟墓前笼石炭火祭拜。”陕南过年时祭拜祖先有送灯的习俗。农历腊月月尽至次年正月初三日,在家祭祀祖先,每晚要给祖宗坟茔送灯亮。坟墓前有碑耳的(即墓碑两边镶有砖砌短壁),每晚只将蜡烛点燃插在专为供灯亮用的洞穴即可。无碑耳的,要做竹灯,一墓一个,用白纸糊成,点烛于其中,插于墓前。第二天清早收回,晚上再送。用意是让祖宗之灵也和后代儿孙一样明明亮亮,欢度春节。醴泉等地亦有此俗,《续修醴泉县志》载:“元宵节,比户悬灯结彩……并在祖茔前燃纸制小灯,名曰‘送灯’。” 谚云:“子孙出在坟里,富贵出在门里。”意即要使子孙兴旺,坟地很重要,当然祭祀不可少,并且要隆重。陕西人重视家祭,而家祭时的种种民俗事象,都是祖宗崇拜的折射。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