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备耕送粪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备耕送粪分类:【中国民俗】 每至小雪节气,辽宁境内已冰天雪地,万物皆枯。村民老少封窗闭门,躲避寒冷,俗称“猫冬”。翌年正二月间阳气回转,万物萌动,农家开始备耕,主人修复犁铧畜犋、锄镐锹磙,准备种子,还将歇足喂壮的牲畜时不时拉出遛驯一阵,套上畜具,使其不致陌生,以备新春耕种。 备耕畜具(王吉库摄) 以粪养田,无肥庄稼不收。农谚云:“粪是庄稼宝,种地少不了”;“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闲时多积一车粪,秋后多收三斗粮。”故积肥造粪就成为农家大事。 从前,农家肥源主要来自草木灰、人粪尿、畜禽圈粪、河滩泥表、沟塘草坯,还有炕土。辽宁人均住火炕,火炕由土坯搭设,再经柴薪烟火昼夜熏烧,一两年后,拆毁积垢土炕浸水沤腐,使成上等肥料。另外,清扫宅院的垃圾、污水烂菜、过往街巷遗失的畜禽粪便等,皆可倒入粪坑,经发酵、起圈、翻倒(俗称倒粪),以免夹生,使肥力减弱。以前,乡间老少身背粪筐者朝夕可见,所谓“要想粪堆长,粪筐不离膀”。农家粪堆的大小,往往是衡量其家贫富以及是否勤劳的标准。农村以生产小队为单位时,每队皆有积粪之所,粪肥堆积如山,每到秋收之前,社员们经常挑灯倒粪,俗称打夜战,使粪发酵,以备肥田。 送粪方式有两种:一种用马车或牛车运粪于田,按同等距离,扒成一行行粪堆,置散田间;一种是将粪肥集中运至田头,堆成梯形方堆,经翻倒、发酵,耕种前化整为零。播种前,均撒粪肥于田,称扬粪。集中撒粪于垄沟,称滤粪。前者肥效长,后者肥力集中,视利弊行之。 粪箕子、粪耙子(马魁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