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夏至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夏至

分类:【中国民俗】

至是极点的意思。这天在我们所处的地球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夏至以后天气酷热起来。为了反映天气酷热的规律,人们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数伏。“伏”就是隐伏起来以避盛暑的意思。每十天一伏,一共三伏。有时最炎热的日子三个伏天还不能过去,便增加一伏,称为“末伏”。伏日,湖南很多地方吃子鸡炒姜,为了散发夏天人们贪凉失盖所受的寒气,姜放得很多,一般都在半斤左右。

“夏至未过莫热”。和全国大部分地方一样,夏至过后,江西各地的气温在短期内仍将继续升高,进入三伏天。“夏至无雨三伏热”、“夏至发雷三伏旱”、“夏至见晴天,有雨在秋边”,一般夏至无雨,则要预备过一个酷热的三伏,三伏过后进入秋季,就会降雨。而夏至时打雷,则整个三伏天里都不会下雨了。此时,各类杂草、病虫迅速滋长蔓延,各地加强早稻的中后期管理,防虫灭病。而农谚又说:“夏至在月头,挑水淋禾蔸;夏至在月尾,高山看大水。”指明夏至若排在月头,则接下来是旱期,需要注意农作物的灌溉;而在月尾,雨量充足,无需操心。

一说此日为“牧童节”,一说为“牛王节”。事先用土坯搭成的牛王庙祭祀,夏至这一天,东家都要备办酒菜招待放牛娃,放牛娃把各家酒菜集中之后,东家和众放牛娃席地而坐,进行野餐,还发给放牛娃草帽及大幅布巾。合肥地区,还加赠一大串蒸熟的新蚕豆,如同佛球,挂在脖子上,既好吃又好玩。巢湖地区,当晚牧童成群结队于荒野高岗烧“谷墩”,以火焰越旺越吉利,兆五谷丰登。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我国晋以前,是重大节日,后来它的许多行事,都移到端午节去了。夏至有起时之说,分三时,共十五日,各地三时因地而异。苏州头时三日(又称上时、初时),中时五日(亦称二时),末时七日。这段时间对农作物至关重要,初时下雨叫迎时雨,末时下雨叫送时雨,每时之末忌雨。民谚云:“三时三送,低田白弄。”中时起雷,称“腰鼓报”,必有大水。“低田只怕送时雷”,时中天冷或时末而雷,皆主涝。过去交时有许多禁忌:慎起居,禁诅咒,不剃头等。海安是日田中不车水,俗称“夏至不踏车,冬至不坐夜”。“冬至馄饨夏至面”,徐州人是日吃冷面,早餐吃麦仁饭。南京人夏至吃李子,吃豌豆糕,为防疰夏。

农谚说:“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宜迟”,“夏至不种高三黍,还种十天小红黍。”夏至在阳历六月二十一或二十二日到七月六或七日。夏至节气标志天气已炎热。在这个节气里,内蒙古的气候已暖热,进入了雨季。西辽河流域和河套以西已在摄氏二十度以上,已达标准夏天的温度。但是,有的地区,如大兴安岭北部山区,东、西乌珠穆沁旗等地的温度还达不到夏季标准温度,也就是摄氏十六度左右。在这个节气里,要全面加强田间管理。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0:2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