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多兰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多兰人分类:【地域文化】 清代维吾尔人的一部分。多兰最初(乾隆二十年,1755)出现在清文献中还是一个地名(《平定准噶尔方略》卷十四)。所谓“多兰”地区在阿克苏南塔里木河畔。以后清朝文献中时有“多伦”、“惰兰”、“道兰”、“朵兰”之记载,清朝官员奏报日:“此等回人,以迁徙为常,性习与各城有异。”(《平定准噶尔方略》卷七十五)多兰人主要生活在巴尔楚克与阿克苏之间塔里木河畔,经过清朝政府有组织地迁徙,多兰人又分布到库尔勤、玉古尔(轮台)、策达雅尔、洋杂尔乃至伊犁地区。此外和阗地区亦有少量分布。 多兰人自称蒙兀儿人,来自七个种姓。蒙古书面语的“七”发音为dolaγan,在土尔扈特语中念dolan。上个世纪欧洲旅行家记述,多兰人依然穿着稍微改变了的蒙占式衣服,长袍宽襟,登着高跟的长皮靴,圆面高颧,尤其妇女依然保存着蒙古种的面貌。多兰人信仰伊斯兰教,语言基本上与维吾尔语相通,但有自己的特点,既有蒙古词汇又能找到柯尔克孜语的所有因素。有人认为是一种独立的语言,或日多兰语,也有人认为基本上属于维吾尔语的罗布方言(或东部方言)。 关于多兰人的族源问题,学者们的意见不一,大体有三说:1.源于察合台后裔统治下过着游牧生活的各部族居民――蒙兀儿人,含有柯尔克孜等族的多种成分。2.源于卫拉特蒙古,可能与后来演变为土尔扈特人的克烈部有联系。3.源于回鹘汗国铁勒十五部之一的多览葛(多腊葛、多滥葛)。 民俗学者发现,多兰舞蹈麦西莱甫极有特点,与一般维吾尔麦西莱甫相比有明显差异。多兰人为维吾尔伊斯兰权贵和卓 * 家族的“牧马养雕之户”,或说是和卓家族的家奴,与和卓家族有特殊联系,因此受到清政府的严密防范。又被视为“贱类”,“为回众鄙视,不与结亲”,社会地位低下。阿克苏至叶尔羌的台站 * 服差役的多为多兰人。另外,多兰人与罗卜淖尔人 * 有某些联系,有学者认为它们原为同一种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