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佛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大佛寺分类:【传统文化】 又名净因寺,位于太原北郊崛 山麓土堂村,距太原20公里。创建于北齐,金代泰和五年(1205年)重建,明代多次重修。寺分前后两进,前院有天王殿和东配殿,后院有大雄宝殿、罗汉殿、地藏殿。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在寺址两侧筑起重檐歇山顶殿堂一座,殿阁内释迦牟尼大佛高9米。殿内塑像皆为明代作品。 在新昌县城西南的石城山麓,又称石城古刹,寺院始建于东晋永和年间(345-356年),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为江南著名古刹。寺中因有一尊弥勒大石佛而出名。这尊大石佛雕凿于石城山的悬崖绝壁之中,经三代僧人历时30余载才开凿成功。佛像高大巍峨,石佛座高2.4米。正面跌座像高13.2米,耳长2.7米,两膝相距10.6米,掌心可容十余人,这尊大石佛规模仅次于四川乐山大佛排行第二,但开凿时间要比乐山大佛早300多年。大佛寺西侧还有一座千佛院,院内有不足1尺长的石佛一千尊,个个神采飞扬,与近旁的大佛相映成趣。 建于唐贞观三年(629年),系唐太宗李世民为其母庆寿所建,旧名庆寿寺。位于彬县城西北约10公里的水帘乡西兰公路边。大佛石窟依山凿窟,密布坐落在泾水南岸的峭壁上,长达3000多米,内造大小佛像五千余尊,最大的高24米,最小的仅10公分。大佛窟是全寺的中心,窟门距公路不过3米许,平面呈半圆形,经约21米,高达30米左右。窟内有大佛三尊,小佛无数,佛、菩萨背光雕出座佛七尊,飞天十九个。窟前有楼三层,高50余米。石窟东西两侧排列着“千佛洞”、“罗汉洞”及其它石窟八孔,内有造像数千,壁间有雕经变故事60余幅。整个石窟工程浩大,建筑设计别具匠心。堪称中国雕刻艺术宝库。 位于市西北20公里土堂村。约始建于北齐(550―577)。据碑文记载,汉时此地土山崩裂,塌陷成洞,洞有土丘高达十丈,形似佛像,传为土崩佛现,乃佛居净土之因缘,故后人建寺于此。又名净因寺。金泰和五年(1205)重建,后又多次重修。寺坐北朝南,西附崛 ,东临汾河。明清之际,文化名人傅山曾在此隐居。寺以前后两进组成,前为天王殿、东配殿,后有大雄宝殿、罗汉殿、地藏殿,中以卡墙、花门相隔,多为明清建筑。明嘉靖二十年(1541),在寺址依山筑有重檐歇山式殿堂一座,高深狭窄,前有抱厦。殿内壮阔雄伟,有释迦牟尼大佛像1尊,菩萨像2尊。大佛高9米,结跏趺坐;菩萨稍前,分侍左右。塑像庄重伟严,均为明代遗物。寺旁有古柏,长势特异,人称“土堂怪柏”,为太原著名一景。 大佛寺是清初兴建的一座佛教寺庙,为广州著名的“五大丛林”之一,位于惠福东路惠新中街。大佛寺历史悠久,相传其前身是五代十国南汉国二十八寺之一。明代在其基址上建龙藏寺,后为巡按公署,清顺治六年(1649年)毁于大火。康熙三年(1664年),入主广州的平南王尚可喜捐资在废墟上建造了大佛寺。雍正十三年,广州知府刘庶重修。 相传大佛寺是仿京师的官庙建造,规模宏大,主要建筑有头门、钟楼、鼓楼、韦驮殿、伽蓝殿、天王殿和大殿,还有方丈室、廊庑等。民国时政府变卖部分寺产改建民居,现仅存大殿、东面部分廊庑,另有碑记3方。 大殿坐北向南,面宽七间36.32米、进深五间25.36米,十九架梁用六柱、两山墙承重,梁枋用材粗大,九架梁厚达七十多厘米,上下梁间采用如意纹驼峰斗拱承托,檐下施三踩三翘斗拱、斗拱造型简朴,复盆式砂岩柱础古朴稳重,保留了明代的风格。 大殿为歇山顶,上盖素板瓦、陶瓦筒、陶瓦当和滴水,灰塑云龙、西蕃莲正脊,龙身围绕着砖砌瓦脊两面穿插,生动传神。正中为鎏金葫芦顶,垂脊、戗脊上塑狮兽,两侧山墙还保留了缠枝西蕃莲纹式。 由于晚清及近代战火不断,又因现代城市建设征地拆迁,昔日大佛寺的各种建筑设施大都已荡然无存,由于历史原因,大佛被迁至六榕寺,供奉在六榕寺大雄宝殿和观音殿内。 大佛寺因累遭人祸天灾,文物古迹散失堙没,而没有光孝寺、六榕寺、华林寺和海幢寺四大古寺出名,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道光十八年(1838年)钦差大臣林则徐南来广东查禁鸦片,当时从今北京南路天字码头上岸,曾在大佛寺内设禁烟局,处理禁烟事宜。大革命时期,周恩来同志也曾在此举办政治训练班,为革命培养过大批优秀人才。 以前广州民间曾流传一首颇为有趣的回文诗“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说的是大佛寺的佛殿(大雄宝殿)规模过小,佛像却很大。此事与尚可喜有密切关系。话说当年尚可喜降后金之后,率军转战关外,屡立战功,被封为平南王。吴三桂降清,献山海关防线使清军长驱直入关内,尚可喜与吴三桂、耿仲明、祖大寿、洪承畴等一班明朝降将,打败李自成和中原的明军残部。尚可喜从关外打到关内,渡黄河、过长江、越五岭,一直打到广东,把明朝的残余势力――南明的各个政权消灭。他镇守广州时自感多年征战,杀戮太重,煞气有所收敛,除传说中的“杀人十八甫”、“独占越王井”之外,并无太多劣迹。到了老年,倒也一心向善,在广州修建了不少寺庙,以图减轻过去深重的罪业。主持筹建大佛寺是其中的一项例证。他不仅自己捐钱,还发动同僚官员出资筹建大佛寺,并派专人赴京绘制京师寺庙的图样回来仿建,并铸造四尊当时广州之最的大铜佛供奉寺内。不知是资金不足,还是设计失误,也不知是先建庙后铸大佛,还是先铸大佛后建寺宇,因而使佛像与庙寺不相协调而出现上述略带讽刺色彩的回文诗。不管历史和后人怎样评价尚可喜的人品功过,他发动官员捐资建造大佛寺,毕竟给广州留下了一处颇为知名的古迹,这里不妨介绍一下这位平南王的生平。 尚可喜(1604-1676年)辽东海州(今辽宁海城)人。明崇祯时为副总兵,崇祯七年(1634年)继孔有德、耿仲明投降后金(清),授总兵官。崇德元年(1636年)封智顺王,隶属汉军镶蓝旗。随清兵入关,与明朝另一降将,时任宁远总兵,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一起,打败李自成建立的大顺国军队,镇压各地抗清的明末残部及农民起义军。顺治六年(1649年)因转战湖南、广东有功,改封平南王。1650年他率清兵入粤,相继击破广东地区建立的南明绍武、永历政权及各地南明残军。他奉命驻守广州,为清初三藩(平南王尚可喜、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继茂)之一。吴三桂叛乱时,其子尚之信与福建的靖南王响应吴三桂。尚可喜不满其子所为,因而忧急而死。他镇守广州为时较长,有关他的事迹很多,但史料记载却零星分散,有的都是东鳞西爪而已,但他捐资建造大佛寺却是事实,也为广州人民做过好事。 他投降后金之前命运十分坎坷。 明朝到了崇祯年间,国力渐衰,内外交困,亡国迹象已经逐渐显现。虽然崇祯即位之初,杀魏忠贤,罢黜阉党,励精图治,极想有所作为,但又重用另一批宦官,偏听偏信,刚愎自用,枉杀抗击后金(清)名将袁崇焕,并动辄更易将相,在位期间,农民起义纷纷而起,势如燎原,最后被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攻克北京,他亦于煤山上吊而死,明朝从此灭亡。 尚可喜的身世及其家庭遭遇都十分悲惨。他的父亲是明朝辽东驻军中的一名下级军官,在与后金(清)交战中阵亡。尚可喜19岁时加入辽东水师,作为一名下级军官驻守皮岛。当皮岛发生兵变时他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格杀发动兵变的将领,保全了海岛安全,为此立下战功被破格晋升为副将。后来,后金袭击旅顺,尚可喜率军驰援不及,他安顿在旅顺的家人,包括其妻妾子女及亲属在内数百人,不甘受辱,全部投海自尽,壮烈殉国。 发动皮岛兵变的真正幕后主谋、总兵官沈世魁,为报复尚可喜破坏他兵变的阴谋,企图杀尚可喜以灭口。沈世魁假传军令,命他限时赶回皮岛商议军事,欲设伏格杀,被尚可喜侦知他的阴谋,改道返回驻地广鹿。尚可喜一方面遭受举家殉国灭门之痛,一方面又为上司所不容,要杀他而后快。他进退两难,思考再三,最后决定投降后金。降金后被封为智顺王,从此死心塌地地为后金卖命。他之背叛明朝降后金,后人说其不忠,是叛逆,是“卖国求荣”,但当时他的无奈处境却又使许多人对他产生“可以理解”的心理。关于他的行为,有人评价为“同情其遭遇,鄙薄其为人”。 其实尚可喜对清朝倒是十分“忠诚”的,他的“忠诚”,表现在他在“三藩之乱”时的态度和行动。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尚可喜深知朝廷对三藩权力太大,拥兵割据的局面心怀恐惧,撤藩之事迟早会发生,因而为表忠心,上书请求撤藩退休。果然,八月康熙谕令吴三桂、耿精忠撤藩,吴三桂不甘大权旁落,丧失王位,决定联络其余两藩举义反清。十一月吴三桂起兵抗命,“三藩之乱”爆发。据传,吴三桂发动反清叛乱之时,尚可喜已近“古稀”之年,身体孱弱,缠绵于病榻之上,大小事宜大多由其子尚之信决定,大权旁落。吴三桂派密使到广州约他共同起事,尚可喜审时度势,认为清王朝正是鼎盛时期,兵多将广,天下归心,偏于广东、福建、云南的三藩势力,很难与之抗衡,因而毅然拒绝,但尚之信却利令智昏,决定起兵响应。尚之信先将其父软禁,封锁消息,并作出许多反清的军事部署,分别向吴三桂和清廷显示尚可喜反清的决心和行动。尚可喜得知其子反意已呈,并作出军事行动,悲愤至极却又无可奈何,因而被活活气死。 尚可喜此人的功过不易评说,但他为人的处身立世所强调的“忠信”两字,却是终生不移的。先是对明朝的“忠”,表现在镇压皮岛之乱及其全家数百人殉难,却遭上司所不容,最后走投无路,被逼而降;其次是忠于清朝,自动请求撤藩退休,坚决反对其子追随吴三桂反清叛乱,不能制止,悲愤而亡。 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西大街。该寺初建于元代。据传九世纪中叶,吐蕃达玛灭佛时,有“三贤者”约格琼、藏饶赛和玛?释迦牟尼逃至青海,后去世,其崇拜者为之建寺。因在大殿供“三贤者”塑像,故称大佛寺。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青海土官李南哥重建,修三层空心楼一座,壁板绘有众多佛像及佛教传说画。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朝廷敕赐“宁番”之匾。1922年第七世夏茸尕布根敦丹增诺尔布再次扩建整修,使该寺规模扩大,香火旺盛。1958年和60年代该寺两度拆毁,后重建大殿一座。 藏传佛教寺院。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西大街。初建于元代。据传9世纪中叶, 吐蕃达磨灭佛时,有“三贤者”肴格迥、藏饶色和玛?释迦牟尼从西藏逃至青海,后去世,其崇拜者为之建寺。因主供“三贤者”,故称大佛寺。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由青海土官李南哥重修,建三层空心楼1座,壁板绘有众多佛像及佛教传说画。洪武二十七年(1394)朝廷敕“宁番”之匾。1922年第七世夏茸尕布根敦丹增诺布再次扩建,使该寺规模扩大,香火旺盛。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两度遭破坏,后只建一大殿。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