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大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大夏

分类:【传统文化】

周代“六舞”之一。又称“夏会”。相传为歌颂夏禹治水之乐舞,皋陶作。《吕氏春秋?仲夏记?古乐》:“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决雍塞,凿龙门……以利黔首,于是命皋陶作‘夏会’九成,以昭其功。”舞者头戴皮制帽,上身赤裸,下身着素白裙。《礼记?明堂位》:“皮弁素胰,裼(xī西。脱去上衣)而舞‘大夏’。”周代用以祭祀山川(见《周礼?春官?大司乐》)。

远古时期的一种乐舞,传说大禹为民治理洪水,日夜操劳,过家门而不入,苦战十三年,终于疏通河道,治理了水患,因而受到人们的爱戴,继舜做了部落联盟的首领,“于是命皋陶作夏龠九成,以昭其功” ( 《吕氏春秋?仲夏记?古乐》)。该舞属文舞,因跳时舞者手里拿着乐器龠,所以又称“夏龠”。周朝用于祭祀山川表演时, “皮弁素

”( 《礼记?明堂位》)。舞者头戴皮制的帽子,裸露着上身,下穿素白的裙子,以大禹治水为内容,颂扬夏禹治水之功。公元前544年,吴国季札在鲁国首次看到经过周初整理的 《大夏》 表演,不禁赞叹道,“美哉! 勤而不德”。

①即“西夏” (385页)。②古国名。古代希腊著作中称“巴克特里亚”,亦称“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我国 《史记》、《汉书》、《山海经》等称其为“大夏”。位于兴都库什山与阿姆河上游之间 (今阿富汗北部)。阿赫明尼德王朝居鲁士时期曾为波斯帝国一行省。后属亚历山大帝国及塞琉古王国。大批希腊人和马其顿人来此定居,建起许多希腊式城镇,带来希腊文化。前三世纪中叶, 塞琉古王国国力衰弱,狄奥多托斯宣布独立,脱离塞琉古王国, 建都于巴克特拉(今阿富汗北境马扎里沙里夫以西之巴尔赫),是为大夏。其后继者攸提德谟斯(前230―前200年在位)及其子德米特里(前200―前160年在位)时期为大夏最盛期, 领有北起阿姆河上游, 南达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前174年左右,攸克拉提德斯(前160―前156)叛,自称大夏王,国土分裂,国势日衰。自前二世纪起,先后臣服于大月氏、哒、突厥诸族。八世纪为阿拉伯人所灭。因地处交通要冲,商业十分发达,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之枢纽。沿途城镇,不可胜数, 有“干城之国”之称。张骞曾过此。佛教极为兴盛。在第三代君主阿育王时代,以佛教为国教,并举行佛教僧侣第三次“结集”,编纂整理经、律、论三藏经典, 对佛教的传播以及犍陀罗艺术的形成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相传是禹的乐舞。禹是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以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勤劳业绩传颂后世。《尚书?大禹谟》称禹“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敬承尧舜,外布文德”。此舞又称《夏龠》,据《吕氏春秋?仲夏记?古乐〕:“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决雍塞,凿龙门,降通?水以导河,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于是命皋陶作《夏龠》九成,以昭其功”。对大禹的歌颂直接而具体,不同于对黄帝、尧、舜的歌颂借天地四望,实际这反映了人在自然中的地位,夏人已由渔猎而接近农耕畜牧,由自然经济进入生产经济阶段。对人的力量的自信超过了对神的依赖,《大夏》乐舞正是这种进步的文化反映。周代用以祭祀山川。

远古六代乐舞之一。形成于夏、禹时代。相传大禹因治理黄河有功,受人民爱戴,于是有皋陶创作了《大夏》这部乐舞来颂扬他。因夏禹以文德治国,所以舞者在表演时手执龠作为饰物,又因此而另名为《夏龠》。它的组织结构继承了《大》的九成表演形式,对后来的乐舞之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周代经修正后定为宫庭舞蹈。春秋时期通常在鲁国祭祀周公的仪式上表演。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