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昭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大昭寺分类:【文化精萃】 在西藏拉萨市中心。建于公元7世纪中叶。经后来历代修缮增建,形成庞大的建筑群。殿高四层,上覆金顶,辉煌壮丽。具有唐、尼泊尔、印度三种建筑风格。寺内供有文成公主由长安带去的释迦牟尼12岁时等身镀金佛像,两侧配殿供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公主等人塑像。寺外有唐柳,相传是文成公主手植。寺前还有象征汉、藏两族友好的《唐蕃会盟碑》。 在西藏拉萨市中心。建于公元七世纪中叶。经历代增建形成庞大建筑群。具有唐代建筑和尼泊尔、印度建筑之艺术风格。有高四层铜质镏金楼阁五座,殿堂数十间。寺中正殿有大木柱12根,柱上斗拱架梁、浮雕精美。四周走廊和殿堂满布藏式壁画,描写历史事迹和神话传说。大殿正中供奉文成公主由长安带去释迦牟尼像。两侧配殿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像及尼泊尔墀尊公主等塑像。寺内有唐代以来大量文物。 中国西藏佛教著名寺院,全称“羊土幻显殿”。位于拉萨市区。公元7世纪中叶,由唐文成公主相度地势设计,尼泊尔尺尊公主兴建。“昭”为藏语音译,意为“佛”。因该寺供奉觉卧佛像,故称“大昭寺”,即供奉大佛的神殿。全寺建筑以藏式为主,兼具唐代建筑风格,并伴有尼泊尔、印度的某些建筑艺术。寺前有立于唐长庆三年(823)的唐蕃会盟碑,以藏汉文镌刻碑文,反映了藏汉两民族悠久的亲密关系。碑南侧有相传为文成公主手植的“唐柳”,亦称“公主柳”。寺内保存有唐代乐器与相传为文成公主使用过的石制盥洗用具等文物。大殿内有明宣德年间中使杨英等人所立题名碑。明永乐七年(1409),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发起大祈愿法会,此后每年藏历正月聚有数以万计的僧人于寺前诵经。乾隆五十八年(1793),朝廷颁赐金瓶,以掣签方式确定大活佛的转世“灵童”,其仪式亦在该寺觉卧佛像前举行。 位于拉萨市旧城中心,初名“惹萨”,始建于647年。传说,在建寺之前,文成公主运用阴阳、五行,推测出了整个西藏的地形似一仰卧的魔女,拉藏卧塘湖恰为魔女的心脏,在此填湖建寺才能消灾驱魔。于是,松赞干布按文成公主选地和设计,下令填湖建寺,历时12个月而成。后经元、明、清历次扩建而形成今天的规模,占地约2万平方米。大昭寺是汉藏建筑技术的合璧之作,气势磅礴,宏伟壮丽。大昭寺内保存大量的珍贵文物,最著名的是文成公主带入西藏的释迦牟尼金像。此外,唐代的丝织佛像、元代的大银灯、明代的珍珠佛衣和金灯等也是举世罕见的珍品。13世纪时创作的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和泥泊尔的尺尊公主的彩塑像仍供举在大殿之中。寺内的壁画以中楼北侧回廊和佛殿中的为上品,是几百年来名工巧匠的心血之作。寺前有传说是文成公主亲手栽种的“唐柳”,还有标志汉藏两族亲密关系的“唐蕃舅甥会盟碑”。大昭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东南八廓街。唐代贞观年间吐蕃早期的佛教寺庙。相传由文成公主择址设计,尼泊尔墀尊公主督建。古称白哈神殿,清代始改今名。历代有所增修。木石结构,坐东面西,建筑面积25100平方米。白色石砌墙体,黑边藏式方窗。寺内建筑平面呈凹字形布局,中轴线上有门廊、庭院、神殿,周边建僧舍、库房等。主体建筑神殿,为一密闭楼院,四层,中间有天井。其第一、二层,大体为唐初建筑原物,采用唐代汉族传统的梁架、斗拱及藻井等,内廊檐下布以成排具有西域特色的伏兽和狮身人面木雕。神殿正中为释迦牟尼佛殿,贯通两层楼,供奉释迦牟尼铜铸坐像,高1.5米,通体鎏金,工艺精致,造型生动,传为唐太宗所赠,伴随文成公主入拉萨。三、四层为后世增建。天井树有12根方形巨柱,上覆高侧天窗,木柱绘刻精美,飞天浮雕与敦煌石窟相似。大昭寺金顶,分外引人注目。金顶均为单歇山式,四角饰有摩竭鱼或火焰宝珠,正脊中部与两端置塔刹状金幢,屋面铺鎏金铜瓦。五世达赖时增建四座角楼佛殿,于贝玛草墙面上镶金、铜饰物,更添神殿外观之富丽堂皇。配殿供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与墀尊公主塑像。四周廊庑与殿堂四壁遍绘藏式壁画,描摹文成公主进藏等史事,总长近千米,饶具史料及艺术价值。寺内还珍藏明代两幅刺绣佛像,藏语称“唐卡”,上有“大明永乐年施”题款,系杨英等120人使团于永乐十七年(1419)赴藏抚慰的馈赠品。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皇帝颁赐的金瓶(金木巴瓶),是寻找活佛和呼图克图灵童所用圣器,至今保存完好。寺门前的“唐蕃会盟碑”,系唐长庆三年(823)建立,是汉藏两族亲情的历史见证。 藏族寺庙建筑,藏语称“觉康”,意为释迦牟尼佛殿。在西藏拉萨市中心。建于7世纪中叶,后世多次维修扩建。有高4层的铜质镏金楼阁5座、殿堂数十间。正殿供奉文成公主由长安带去的释迦牟尼12岁时的等身镀金佛像。两侧配殿供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及尼泊尔尺尊公主等人塑像和佛像。四周走廊和殿堂内布满壁画。寺内保存有唐代以来的大量历史文物。寺前有《唐蕃会盟碑》等古迹。寺庙具有唐代建筑风格,并吸收了印度和尼泊尔的建筑艺术特色。殿宇坐东向西,上覆金顶梵轮,光辉壮观,正殿中有大柱20根,柱上斗拱架梁,浮雕精美,有人物及天鹅、象等鸟兽。主殿二、三层檐下有成排的木雕伏兽和狮身人面泥质半圆塑像。大昭寺周围是拉萨市民节日活动中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藏语称“觉康”,意为“释迦牟尼佛殿”。在西藏拉萨市中心。建于七世纪中叶。据传为唐文成公主亲自设计、同尼泊尔尺尊公主一起兴造,后经多次维修扩建。殿宇采用唐代梁架、斗?等建筑形式,兼有尼泊尔和印度的建筑风格。殿高四层,坐东向西,上覆金顶梵轮,光灿夺目。寺内有殿堂数十间,正殿供奉文成公主从长安带去的释迦牟尼十二岁时等身镀金佛像。两侧配殿供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尺尊公主等人塑像及佛像,形象逼真,雕塑精美。四周走廊和殿堂内布满壁画,其中《文成公主入蕃图》、《修建大昭寺图》等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寺内还保存有唐代以来的大量历史文物。寺前有《唐蕃会盟碑》和公主柳等古迹。明宣德(1426―1435)年间由赴藏中官杨瑛所立之碑也在殿内保存完好。 藏语称“觉卧康”,意为释迦牟尼佛殿,因寺内供有唐文成公主从长安(今陕西西安)带来的觉卧佛像而得名。位于西藏拉萨市中心,建于7世纪中叶,其殿高4层,上覆金顶梵轮,灿烂夺目,具有唐代建筑风格。寺内藏有大量精美壁画、雕塑以及唐代以来的许多文化古迹,著名的《唐蕃会盟碑》就立于本寺前,是内地与西藏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藏语称“觉康”,意为“释迦牟尼佛殿”。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中心。始建于7世纪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时期,相传寺址由唐文成公主相度地势选定,由尼泊尔尺尊公主兴建,因当时用白山羊驮土运输,故初称“若刹”(山羊驮土)。初建时规模不大,后经元、明、清历代不断扩建,现有建筑面积约2.1万平方米。除经堂、佛殿外,还有原西藏地方政府的高级办事机构。其建筑融汉、藏、尼泊尔和印度古建筑艺术为一体,主殿“觉康”共四层,采用梁架、斗拱、藻井等形式,其上为五座铜质镀金项,金碧辉煌、气势巍峨。二三层椽头有成排的木雕伏兽和狮身人面像,雕工精巧,形象奇特。寺内藏有大量珍贵文物,正殿供有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镀金像,其他各殿供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宗喀巴等塑像,还藏有唐代丝织佛像、元代大银灯、明代珍珠佛衣和金灯。殿堂及四周回廊的壁画不少是几百年前绘画大师们的手迹,其中的《文成公主进藏图》、《大昭寺修建图》,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宗喀巴塑像前的金本巴瓶,为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御赐,瓶高34厘米,通体用莲连花瓣纹、如意头纹和缠枝纹等图案组成,另有五色锦缎制的瓶衣。瓶内插有签筒,筒内有如意头像牙签五支,是专供寻找活佛和呼图克图灵童时所用。寺院正门前有唐穆宗长庆三年( 823年)所立《唐蕃会盟碑》,上书藏汉两种文字,记述了唐蕃结为舅甥之好的经过。碑侧有一古柳,相传为文成公主亲手所栽,世人称唐柳。自明清以来,每年一度的正月传大召法会在此举行。大昭寺是西藏最早的大型建筑之一。 位于拉萨市老城中心,始建于7世纪中叶,为西藏境内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名胜古迹之一,一直是藏族人民朝觐的主要佛教圣地和西藏地方史上的重要政治活动中心,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昭寺,藏语全称“惹萨垂朗祖拉康”(ra-sa-vphrul-snang-gtsug-lag-khang),意为“羊土神变经堂”,简称“祖拉康”。相传其地址原为名叫“倭塘措”(vo-thang-mtsho,意为“乳海”)的一处湖淖,由白山羊驮土填湖而得以奠基建寺,因此得名。寺内正殿供奉的主尊为文成公主入藏时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鎏金铜像,藏语称“觉卧佛”(jo-bo,觉卧,意为“至尊”,指人、神中之至尊至大者),故藏族群众通常称其为“觉卧康”,即“释迦佛殿”。“大昭寺”系藏语“觉卧康”的音译。清代一些汉文史籍又据“大昭”义而称其为“伊克昭庙”,即蒙语“大庙”之意。 史籍中对该寺的历史记述极多。据较为可靠的藏汉文资料记载,大约于7世纪中叶,吐蕃王朝的创立者松赞干布用武力统一西藏高原建立吐蕃王朝后,先后迎娶尼泊尔的墀尊公主和唐朝宗室女文成公主入藏。为了表明王室奉佛决心,松赞干布下令修建供佛殿宇以供祀两位公主带入西藏的两尊释迦佛像,即《新唐书》所载“遂立宫室以居”。由文成公主选址、设计,藏、尼、汉各族工匠历时1年,于倭塘措湖上及其北面不远处,同时建成大昭、小昭两座寺庙。成为吐蕃历史上最早的用于供佛的殿堂,由王室负责一切供养。其坐东向西,用以供奉墀尊公主的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的不动金刚佛像者为大昭寺。芒松芒赞(650―676)时,疑与唐朝构兵,遂将小昭寺内文成公主供奉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佛像移至大昭寺秘藏起来。金城公主入藏(710年)后,又将佛像迎入大昭寺供奉,奠定了大昭寺作为西藏佛教活动中心的地位。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838―842年在位,即达磨赞普)禁佛期间,该寺被封闭,寺内设施亦遭破坏。 其后各个历史时期中,该寺受到各个教派供养,曾多次进行维修和扩建。格鲁派掌握西藏地方政权后,该寺由地方政府直接管理,成为政府机构的一部分。今日所见金碧辉煌、庄严巍峨的寺院建筑,基本上保持了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扩建后的规模和格局,寺庙占地2.5万平方米,其平面图为一方形坛城模式,由以释迦佛殿为主的大小殿堂、回廊、庭院、僧舍、库房等组成一个结构严谨而又错落有致的建筑群落。正殿(释迦佛殿)为三层,加上四角的神殿共四层。二层以下的主体部分为吐蕃时期的建筑,其余为近代扩建。底层有大小殿堂18间,释迦佛殿周围有上、中、下三层回廊。底层回廊即有名的转经回廊,藏语叫“朗廓”(nang-bskor),回廊内侧装有一圈精致的玛尼转经轮,外侧墙面绘千佛壁画。正殿及观音殿俱饰以金顶、法轮、飞鳌、斗拱。正殿二三层檐下排列着108个雄狮伏兽和人面狮身木雕,作为承檐装饰,极富特色,表现了建筑者们的高度智慧和精湛技艺。各殿堂按佛教仪轨供奉诸佛菩萨塑像、壁画、佛画、经幢、灵物、法器。还有专门供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墀尊公主及大臣噶尔东赞和吞米桑布扎等历史人物真容塑像的法王殿,成为集建筑、雕塑、绘画及历史文物于一体,熔汉藏两种建筑风格于一炉的艺术殿堂,受到僧俗群众的景仰和崇拜。 该寺作为重要的佛教活动中心的传统地位,到格鲁派兴起后进一步得到确认和强化。一些重大节庆活动、法会佛事,如传大召、传小召等都在这里举行。每年藏历正月三至二十五日有祈愿大法会(即传大召),二月下旬有祈愿法会(即传小召)。期间,拉萨三大寺僧众及各地僧人香客云集,拉萨城万人空巷,蔚为壮观。传大召期间,拉萨市政亦由哲蚌寺的铁棒喇嘛接管,达赖喇嘛为法会主持,必须亲临法会,讲经劝善,参加佛事活动。平常,信徒们的礼佛朝觐“转经”活动,也集中在这里进行。从这里开始,形成朗廓、八廓(bar-bskor)、林廓(gling-bskor)等内、中、外三层转经菩提道。而围绕该寺转经形成的中层转经路,便是古城拉萨繁华而著名的八廓街。每年藏历二月三十日的供宝会(tshogs-mchod-ser-spreng)、正月和六月的未来佛巡礼(byams-pa-gling-skor)、十月十五日天母节赛神会(dpal-lhavi-ri-rab)等大型法会活动也在该寺举行。全国各藏区信徒不远万里磕长头到拉萨朝拜的主要对象,就是该寺和寺内供奉的释迦牟尼佛像。藏语“拉萨”(lha-sa,意即“圣地”)一词,最初是指由羊驮土填湖而建成的大昭寺。 寺藏历史文物极为丰富。矗立寺前的“唐蕃会盟碑”建于唐长庆三年(823),藏汉两种文字的碑文至今仍大体可辨;相传为文成公主手植于寺门左侧的公主柳(jo-bovi-dbu-skra,意为“释迦头发”,通称“唐柳”),直到本世纪70年代末仍有生机;清乾隆皇帝颁赐的“金本巴瓶”(gser-bum)也珍藏于此,认定达赖、班禅等藏区大活佛转世灵童的金瓶掣签仪式,就在寺内释迦殿释迦佛像前举行。 由国家拨巨款对该寺进行近300年来的第一次大维修,其主要工程已于1994年春结束,使千年古刹重展新颜。 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中心。始建于7世纪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时期,相传寺址由文成公主选定,尼泊尔尺尊公主兴建,因当时用白山羊驮运土石,故初称“若刹”(山羊驮土)。初建时规模不大,后经元、明、清历代扩建,即成现在规模。现有建筑面积约2.1万平方米,除经堂、佛殿外,还有原西藏地方政府办事机构。其建筑融汉、藏、尼泊尔和印度古建筑艺术为一体,整个建筑别具风格,气势雄宏。主殿“觉康”共4层,采用梁架、斗拱、藻井等结构,其上为5座铜质镀金顶,金碧辉煌,气势巍伟。二三层椽头有成排的木雕伏兽和狮身人面像,雕工精巧,形象奇特。寺内藏有大量珍贵文物,正殿供有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镀金像,其他各殿供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金成公主、宗喀巴等塑像。寺内还藏有唐代丝织佛像、元代大银灯、明代珍珠佛衣及金灯,殿堂及四周回廊的壁画不少是几百年前绘画大师的手迹,其中的《文成公主进藏图》、《大昭寺修建图》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宗喀巴塑像前的金本巴瓶, 为乾隆五十七年(1792)御赐。瓶高34厘米,通体用莲花瓣纹、如意头纹和缠枝纹等图案组成,另有五色锦缎制的瓶衣。瓶内插有签筒,筒内有如意头像牙签5支,是专供寻找活佛和呼图克图灵童时所用。寺院正门前有唐穆宗长庆三年(823)所立《唐蕃会盟碑》,上书汉藏两种文字,记述了唐蕃结为舅甥之好的经过。碑侧有一古柳,相传为文成公主亲手所栽,世人称唐柳。自明、清以来,每年一度的正月传大召法会在这里举行,场面十分壮观。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