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清宝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大清宝钞分类:【传统文化】 也称“钱票”、“钱钞”。清代的一种纸币。咸丰三年(1853年)为筹措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军费与“户部官票”同时发行。以制钱为单位,面额有二百五十文、五百文、一千文、一千五百文和二千文五种。后为收回当千、当百大铜钱,增发面额五千文、十千文、五十千文和百千文(即十万文)等多种大钞。用白皮纸印刷,按金额多少定票形的大小。钱钞上列“大清宝钞”四字,两旁并列“天下通行,均平出入”八字。正中标“准足制钱若干文”,右为某字第某号,左为某年制。钱数上钤“大清宝钞”之印,满汉文合璧印记。下部镌九行小字,为“钞即代制钱行用,并准按成交纳地丁钱粮,一切税课捐项,京外各库一概收解,每钱钞贰千文抵换官票银壹两”。四周有花纹,上作双龙纹,两旁作云纹,下作波浪纹,至同治元年十一月初七(1862年12月27日)停用。 清代货币,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清朝末期财政上出现了严重危机,当时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筹措军饷之急需,在咸丰三年(1853)先后发行了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本钱为1854年 (咸丰四年)发行的宝钞,长22.2,宽12.5厘米,钞面准足制钱一千五百文,尊字第一千二百六十三号咸丰四年制,下段文字九行三印。大清宝钞则以制钱为单位,故可称钱钞或钱票,票额分为五百文,一千文,一千五百文,二千文,五千文,十千文,五十千文,百千文共八种。本钱为壹千五百文,发行量较少,为咸丰年间纸币中稀见的珍品。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