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分类:【地域文化】 孔子的德政礼治是为其社会理想服务的。孔子的最高社会理想是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最低理想是小康社会。《礼记》虽不是孔子所作,但有些论述是符合孔子仁学思想的。《礼记?礼运》载: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是多么美好的社会蓝图啊。在那里没有私有,没有私心,贤能当政,人与人之间没有欺诈和偏私,互相关心,相亲相爱,各安其分;社会上没有阴谋诡计和盗贼,连黑夜都不用关大门。 这是孔子的最高理想,但孔子为之奋斗的却是小康社会。《礼记?礼运》又载孔子的话说: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型)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这种小康社会,就是三代以来的阶级社会、私有的社会。在那里人有私心,什么阶级社会的、私有制的许多弊病都有,但有个礼约束着,有贤智者当政,社会还是有秩序的。孔子强调“礼治”,事实上是为小康社会设计的。礼就是制度,就是规范,就是名分,就是社会秩序。只有“谨于礼”,“克己复礼”,就符合仁。因此要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只要按礼,即按照等级制度规定的等级名分视、听、言、动,那么就天下大治,就是小康了。所以说,“礼之用,和为贵,小大由之。”(《学而》)。 为什么礼的作用是“和”呢? 因为礼,可以调和人们的伦理关系,改善人们的社会关系,调整人们的政治关系。这些关系概括起来就是君臣、上下、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这些关系以礼义为纪,就可以“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朋友有信”了。这样君臣、上下、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远近、亲疏关系处理好了,社会就会安定,人民就会安居乐业,统治者长治久安,小康社会就会实现。所以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小康社会实现了,然后才能奔向“大同”。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