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天主教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天主教分类:【文化精萃】 亦称“罗马公教”,基督教的三大派别之一。基督教产后不久,逐渐分化为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包括整个希腊语地区的东派;和以罗马为中心,包括整个拉丁语地区的西派。西罗马帝国在476年灭亡前后,罗马主教逐渐成为西派的领袖,并自称教皇。1054年基督教东西两派正式分裂。西部教会自称“公教”,即天主教。天主教除崇拜天主和耶稣基督外,还尊奉圣母马利亚。天主教具有严密的组织,强调教士的权力,强调教徒必须服从教会权威,并规定了一整套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在中世纪,天主教罗马教会成为西欧封建神权统治的巨大国际中心。16世纪宗教改革后,在欧洲部分国家失掉了统治地位。该教主要分布于意、法、比、西、葡、波、匈、美及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中国亦称其为旧教,以别于基督新教。 与东正教、新教并列的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基督教产生以后,逐渐形成拉丁语系的西派和希腊语系的东派。1054年,两派正式决裂。西派自称公教,即天主教,至此确立。1095―1291年间,罗马教皇和一些西欧封建君主在保卫基督教的口号下,发动了八次十字军东征。13世纪初,罗马教廷在同世俗封建主的争权夺利斗争中,势力大增,到15世纪,势力又急剧衰落。这期间,天主教修院制度又有新的发展,出现一些托钵僧团的修会组织。教会还兴办了一些大学,并出现了一批经院哲学家,建立了系统的神学体系。开始进行教会法规的编纂工作。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分裂出新教派系,教廷为维护自己的统一和权威,发动反宗教改革运动。18世纪法国大革命中,天主教受到沉重打击。1804年,教皇为拿破仑称帝加冕。1809年,教皇国领土被并入法国。拿破仑政权失败后,法国出现所谓“天主教复兴”。1869年,召开第一次梵蒂冈公会议,重申教皇具有至高无上权威,其有关信仰和伦理的言论“永无谬误”。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天主教内曾出现“现代主义”,企图将当代哲学和科学与天主教的传统教义相协调,遭到教廷严厉压制。20世纪60年代,由于第二次梵蒂冈公会议的召开,改变了以往保守的传统,采取一系列新的措施,强调“跟上时代”,并开始和天主教以外的基督教各派乃至其它宗教“对话”等。至此,天主教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天主教会十分重视教阶制,组织体制十分严密。天主教认为除教皇以外,公会议也具有至高权威,会议由教皇召开和主持。天主教会经过历代积累,到20世纪,逐步形成了统一的教会法规,1917年出版的《天主教会法典》,是天主教会第一部较单一化的成文法规总汇。1983年重新颁布了新的精简本。天主教基本信仰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点:天主圣父创造天地、圣子耶稣基督降世成人、受难、复活、升天、末日审判、教会与诸圣相通、赦罪、世人死后肉身在世界末日时复活、永生等。天主教认为,神职人员是信徒和神相通的中介,礼仪以弥撒为中心,有七件圣事。还崇拜圣母玛利亚,圣母在信徒中的地位仅次于天主和基督。节日,除主日(星期日)外,还设有大、小瞻礼日(圣日),如复活节、耶稣升天节、圣诞节、圣母升天节等。节日都以弥撒为主要宗教仪式,神父们则每天都行弥撒。第二次梵蒂冈公会议前,各国天主教会在礼仪中大都使用拉丁文,会后,已改为使用地方民族语言行礼。 据1982年《世界基督教百科全书》统计,全世界天主教徒约8亿2千万人。 基督教重要派别,与东正教、基督教新教并称基督教三大派别。又称“公教”、“罗马公教”、“加特力教”,并被称作“旧教”以区别于基督教新教。基督教于公元一世纪由巴勒斯坦境内拿撒勒人耶稣创立。三世纪于罗马帝国境内分为东西两大派。1054年发生色路拉里乌大分裂,西派教会自称“公教”,因以罗马为中心,又称“罗马公教”。13世纪,同基督教聂斯脱利派同时传入中国,被通称为“也里可温教”或“十字教”。16世纪时随西方殖民主义浪潮再度传入中国,被称为“天主教”,是因明末耶稣会传教士进入中国后,借用中国原有名称对所信之神译称,取意为至高至上主宰。该派信奉天主和耶稣基督,并尊玛利亚为天主之母;相信天主圣父化成天地,创造人类;天主圣子降生为人,救赎人类;世界末日将再次降临,人的肉身将于世界末日复活接受基督审判,善人得享永福,恶人要受永苦等。该派除在汉族地区较有势力外,在朝鲜族、土家族、彝族、壮族以及拉祜、京族等少数民族中有所传播和发展。 明末清初进入湖南,不是独管教区,为外地代牧代管,无组织形式和正规教堂。1856年4月11日,罗马教廷决定湖南为独立教区,方济各修会会士为首任代牧。经80年演变至1938年划定长沙、衡阳、常德、沅陵4个主教区和岳阳、澧县、湘潭、零陵、邵阳5个监牧区,分别由意大利方济各会、西班牙奥斯定会、美国苦难会3个修会管辖,主教、监牧悉由西方人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由自选圣主教行使职权。1958年省天主教代表会议确定了长沙、衡阳、常德、澧县、岳阳5个教区,这5个教区完全实现自治、自养、自传。 为基督教三大教派之一,起源于罗马帝国,也称“罗马公教”或“加特力教”。该教崇拜天主,奉罗马教皇为“天主在世的代表”。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意大利人利玛窦便将天主教传入了江西吉安。省内天主教在清末及民国初年,得到较大发展。抗战时期,由于日军的侵扰,活动陷于停顿。抗战胜利后,虽被恢复,但发展不大。1949年后,神职人员相继调走,传教活动遂告中断,少数老年教徒,在“主日”(礼拜日)及“占礼日”,仍聚集诵经祈祷,过着简单的宗教生活。“文化大革命”期间,宗教活动受到冲击,被迫停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原有的天主教徒,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 天主教有一套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及繁琐的宗教仪式,信徒一定要崇拜天主(上帝),要尊玛利亚为“圣母”,要遵守“十戒”,有洗礼、坚振、告解、圣体、终傅、神品、婚配等,叫做“七圣事”。教堂每日有早课经,下午念玫瑰经,星期日念弥撒经。一年中有四个大瞻礼(节日):耶稣复活瞻礼、圣神降临瞻礼、耶稣圣诞瞻礼和圣母升天瞻礼。届时教徒都要前往总堂参加做大礼拜活动。同时还严禁神甫、修士、修女娶嫁,而神甫可在修女中任选一名终生为其生活服务,平时他人不得入神甫住所。信教的要领洗,领洗的叫“教徒”,没有领洗的叫“保守”。教徒以城镇商民和贫民占多数,其次为农村集镇商贩、临近墟镇的村民和其他自由职业者。民国为天主教最盛时期,各县城经常参加做礼拜的教徒有1000多人。各县城天主堂一般驻有神甫1名(多时2名)、修士1~2名、修女1~3名,修士、修女协助神甫办理生活事务和传教。除神职人员外,另设有会计、采购及勤杂人员。农村分堂一般不派常驻神甫,只派神甫或其他神职人员到农村分堂参与台礼,协助教务,看望教友。除日常做礼拜念经活动外,每年还有一次由主教主持的大聚会,称“上会”,由教徒向神甫汇报自己一年来的行为。此外,每个季度还举行一次典礼和聚餐。1949年前,天主教全由外国教会的“差会”所支配,服从教区、教会领导,设立主教、神甫、会长、修士、修女,负责管理教徒。 天主教的传教方式主要是按天主规定的节日做弥撒时进行传教活动,其次是开办学校,办学宗旨是学习天主教教义,培养教会接班人。学校招收的多为教徒子女,兼收社会贫苦孤儿,聘请教友担任教师,除开设一般课程外,增设《圣经》课。在校免费膳食,每天早晚读《圣经》,教唱赞美诗等。另外,天主教在地方上还创办医院或孤老院,为贫苦患者免费治疗,受到群众好评。但鸦片战争后,天主教被帝国主义列强利用,成为对我国进行文化侵略的工具。当时在义和团爱国主义运动的感召下,掀起了许多的闹教运动。如清光绪庚子年间(1900年),南康闹教群众齐集太窝里天主堂,大闹天主教,械杀教民24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八月再次掀起反洋教运动,俗称“神拳闹教”,但都以清政府镇压和赔款而告终。 现在抚州的天主教堂仍保存完好,且有一定规模。 天主教传入安徽始自元代,明清之际有了较多的传播,除了由西方传教士传教外,还有安徽境内的信徒协助传教,其中以徽州等地信教者人数最多。歙县汪钦一,圣名斐理伯,随黄高安神父巡行各地,帮助传教,一连数载,忠诚不贰。但在天主教传入初期,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使天主教发展艰难。在安徽东北部传教的神甫们终于在清道光末年设立了一所教堂,为安徽建设天主教堂之始,此后五河教堂作为安徽东北部天主教活动的中心,发挥了重要作用。 鸦片战争后,天主教在中国内地大规模传播,英法传教士首先进入安徽。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后,芜湖成为通商口岸,外国政府在此设立领事馆,安庆、大通相继成为“寄航港”,为外国传教士进入安徽打开方便之门,短短一二十年内,安徽境内有30多个城镇建立了教堂。这些教堂大多为法国传教士所创办,其中金式玉神甫被教会称为安徽最杰出的传教士。后来这些教堂为西班牙、意大利传教士分别接管。在天主教传播过程中,发生了一些民教纠纷案件,如同治八年(1869年)建德(今东至县)教案,光绪二年(1876年)建平(今郎溪县)教案(后延及宣城、宁国、广德等地,统称为皖南教案),光绪十七年(1891年)的芜湖教案,光绪三十二年(1904年)的霍山教案等等,反映了教民与非教民之间的信仰冲突。 民国期间,安徽天主教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成立了蚌埠、芜湖、安庆三个主教区以及屯溪监牧区,堂口及信教群众逐年增长。民国元年(1912年)有公所376所,教友45357人,中外教士62人,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发展到公所520座,教友108088人,中外教士117人。1949年初,安徽境内教堂共计90余座,公所247所,教会人员601人(其中外籍195人,中籍406人),信徒13万人。1949年后,先后遣送出境的天主教士计157人,安徽省内天主教全由爱国爱教的中国神职人员主持。到80年代中期,全省共有天主教堂13座,天主教活动点七处,信教群众3.5万人。 天主教,也称“公教”、“罗马公教”、“加特力教”,有时也被称为“旧教”,以区别于基督教“新教”。旧教、新教、正教并称为基督教三大派别。“天主”一词,是明末耶稣会传教士进入中国后,借用中国原有名称称其教。天主教在云南传播的地区有昆明、昭通、曲靖、大理、保山、德宏、怒江、迪庆、文山、丽江等地、州,信仰民族除汉族外,还有苗、彝、白、纳西、傈僳、景颇、拉祜等民族。据有关调查材料,1658年,明永历帝皇室流亡昆明,据说随行人员中有部分人是天主教徒。1696年,云南首次设立天主教区宗座代牧区。1876年,天主教在昆明平政街建立主教区。1843年,天主教在云南盐津县建立主教公署。1883年,主教公署迁至昆明。此后天主教在云南发展很快。据有关资料统计,在滇东地区,到1898年,以曲靖为中心所辐射的罗平一窝风、大舍恰等地,陆良的小堡子等村,富源的东城、黄泥河等地,包括路东直到曲靖的三百户营、马房屯等地,共建设起大小教堂17座,以后又建立了数十座教堂。在滇西地区,在1873年前后,先后有法国神父罗尼没、李安当、晏长春等10余人到大理传教。1925年成立大理教区,法国神父叶美章任主教,辖黄家坪分堂、永胜片角分堂、宾川分堂、平川古地分堂、朱扣拉分堂、礼利分堂、洱源孟夫营分堂、宾川牛井分堂、下关分堂、漾濞分堂、蒙化分堂、保山分堂、盈江分堂、澜沧分堂、思茅分堂等。到1948年,昆明教区升格为云南总主教区,下辖昆明教区、大理教区和昭通监牧区三个教区。此外,在维西、德钦、贡山建盖了11座教堂,教徒属原西康省康定教区管辖。天主教堂在云南分布很广。据《新纂云南通志》记载,1908年,云南天主教堂有59座,其中云南府6座,曲靖府11座,澄江府5座,临安府3座,楚雄府3座,广西州(今弥勒、泸西、师宗等地)3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云南天主教堂共有80座,教徒3万余人,中国籍神职人员100余人。 在云南,天主教信仰和其他宗教信仰一样,在历次政治运动中,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其中“文化大革命”中冲击最大,在内地,大多数教堂被改作他用;在边疆,大量教徒外流出境,天主教活动基本处于停止状态。1980年以后,天主教逐渐恢复活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