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天人合一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天人合一分类:【传统文化】 关于天人关系的经典命题。天人关系,即所谓“天人之际”,自商周以来,一直是先哲认真思索的问题,而其关键则在于 “天” 的具体所指。华夏先民曾经以 “天” 为有意志的神,即主宰人类命运的 “天帝”或 “上帝”。人类渴求与 “天” 沟通,于是产生了原始巫术。巫术的前提,就是人与 “天” 能够相通,如伏羲发明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这种 “天人相通” 的观念,就是 “天人合一” 的基本含义。到了战国时代,在一些哲人心中,“天” 的神格淡化,开始具有自然的意义。如孟子以 “天”为人伦道德的本原,将仁义忠信视为 “天爵”,认为人的心性受之于天,尽心知性亦知天,就可达到 “上下与天地同流” 的境界。庄子则认为 “天” 就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天” 与人本来是合一的,其对立是人为造成的。他甚至认为,人类的文化就是人类的异化,主张 “绝圣弃智”,返璞归真,回到 “天人合一” 的自然境界。但最早用明确的语言来表述 “天人合一” 这一命题的,却是西汉董仲舒。这位被章太炎称为 “大巫” 的经学家,系统论证了 “天” 与人之间的关系,第一次提出 “天人同类” 的观念,认为: “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主张 “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在董仲舒那里,“天”虽然不是商周时代那样的人格神,但也具有神秘色彩,是有道德感情的 “天”,既是 “万物之祖”,又是 “万物之主”,而人的血气德行、喜怒哀乐,则都是 “化天而生”。我们今天固然可以斥其为荒诞,但在古人心中,这却是非常合情合理的解释。人类并非独立存在于天地之间,而与周围的环境以及整个自然界息息相关,“地球上不能只有人类自己”,这虽然是现代人类才提出的生态观念,但感觉到人与自然这种不可分割的关系,却并非始自今日。董仲舒所谓的“天人合一” 以及 “天人感应”,正是来自于先哲对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关系的深切感受。“天人合一” 的观念与古代中国人感性经验深相契合,故在汉代以后,追求“天人之际” 的合而不是分,便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主导倾向。 一肺晷於天人晷?的愚?和一肺最高的人生修鹇境界。《易?乾卦?文言》曰:“大人者,陪天地合其德,陪日月合其明,陪四?合其序,陪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哙,後天而奉天?。”把天人合德看作是人生修鹇的最剿目?。孔子曾言:“天生德於予。”帐?性陪天道是合一的,人生的目的就是要通咿“下?”之途以上哌“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他自叙其一生人格办展之?程真: “吾十有五而志於?,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七十而?心所欲不埘矩。”(《?遮??政》)孔子年七十?所哌到的即是一?身心陪天命契合?殓,胗心所欲,佩手投足?非天命流行的天人合一境界。《中庸》擂承?办?了孔子的性道合一思想,?之明催概括?“天命之洲性”,帐?人的善良德性作?天道在?人??上的最高篦?,它本身即是天道。人性即天命,人道即天道: 人碉要率性而行,也即是在行人所?行之道;行人之道,也即行天之道。所以《中庸》又真:“率性之洲道,修道之洲教。”?指出:“唯天下至眨??鼙M其性;能蓖其性,?能蓖人之性;能蓖人之性,?能蓖物之性;能蓖物之性,?可以?天地之化育,可以?天地之化育,?可以陪天地?矣。”陪《中庸》一谬相承,孟子曰:“蓖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知天矣。存其心,鹇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蓖心上》)帐?天陪人是合一、相通的,人人皆生而固有一天嬴的善性,通咿心官之思和一系列的修身鹇性功夫,人最剿都可以哌到一?“上下陪天地同流”的天人合一境界。西?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一肺具有宗教迷信色彩的天人感??。他帐?,“天人之肴,合而?一”。(《春秋繁露?深察名?》)指出:“?人者天也。人之?人本於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上?天也。人之形篦,化天?而成;人之血?,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柳;人之好?,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署;人之受命,化天之四?;人生有喜怒哀?之答,春秋冬夏之?也。……天之副在乎人,人之情性有由天者矣。”(《春秋繁露??人者天》)在董仲舒看?,人的精神意志,道德情感乃至人的生理?造,都是化天而成,陪天相通,相?、相副。呃?,“身?天也,?陪之相?,故命陪之相呗也”(《春秋繁露?人副天?》),於是,他提出了 “天人感?”真:“天有??,人亦有??。天地之??起,而人之???之而起,人之??起,而天地之??亦?之而起,其道一也。”(《春秋繁露?同?相?》)“?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害以嘴告之。嘴告之而不知?,乃?怪?以罄?之。罄?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春秋繁露?必仁且知》)宋以後的思想家?多办?思孟?派的愚?。北宋?蒌言:“天人?用,不足以言栈 天人?知,不足以蓖明。所洲彰髡撸?耘c天道不?乎小大之别也。”(《正蒙?彰鳌珐“儒者?因明致眨?蛘致明,故天人合一。”(《正蒙?乾费》)程明道?真:“天人本?二,不必言合。”(《遮?》二上),“脞心便是天,蓖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便帐取,更不可外求。”(同上) 程伊川?天人合一,尤???。他真:“道未始有天人之别,但在天??天道,在地??地道,在人??人道。”(同上)“天、地、人碉一道也。”(《遮?》十八)“心即性也,在天?命,在人?性,?其所主?心,其?碉是一?道。” (同上) 明代的王?明以 “良知”或 “爨明”作?天人相通的根?。他真:“慎天地孺物陪人原是一篦,其办港之最精?,是人心一?爨明,锾雨露雷日月星辰,禽?草木山川木石,陪人原碉一篦。”(《???》下)“故夫?大人之?者,亦惟去其私欲之蔽。以自明其明德,?其天地孺物一篦之本然而已耳。”(《大??》)明清之肴的王夫之亦嘱天人合一,他真:“?而言之,?惟天有道,以道成性,性办知道;逆而推之,?以心蓖性,以性合道,以道事天。惟其理本一原,故人心即天;而蓖心知性,?存?没?,死而全?於太虚之本篦,不以客感塍?啁造化之疵?。慢?所以天人合一,而非?端之所可溷也。”(《?子正蒙注?太和篇》)天人合一是儒家天人晷??的基本愚?,是儒??而也是中??靳哲?的重要特徵之一。 赫赫有名的天坛,坐落在现北京崇文区永定门内大街路东,古柏参天,百鸟鸣啭,幽静清爽,气象森然,是明清两代帝王孟春祈谷、夏至祈雨、冬至祭天的圣地。天坛是九坛中最大的一个,也是我国坛庙中最大的一个。它的建筑艺术美仑美奂,在世界建筑艺术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中外无匹。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时名天地坛。嘉靖九年(1530),立四郊分祀制度,于嘉靖十三年更名为天坛。后来经乾隆、光绪两代重修改建,形成现在天坛公园的格局。 天坛周围九里十三步,占地272万平方米,整个面积比紫禁城还大些,有两重垣墙,形成内外坛,主要建筑在内坛。垣墙北圆南方,象征天圆地方。 丹陛桥:步神迹以升天 天坛实为圜丘坛(天坛)、祈谷坛(祈年殿)的总称。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两坛中间还有一个皇穹宇,这是中轴线上三个主建筑。 连结三个主建筑,贯穿南北的中轴线,是一个长长的台基,叫做神道,又叫丹陛桥或海墁大道。它长360米,宽29.4米,南端高1米,由南向北逐渐升至3米,象征着此道与天宫相接,皇帝由南向北步步升天,而升天又要经过漫长的道路才能达到。这条道中间是神道,左边是御道、右边是王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神道则只有神才能走。丹陛桥的名称是王家的名称,“陛”是皇宫门前的台阶,多用丹涂抹成红色,故称“丹陛”,这条大道就如同皇宫的丹陛。桥下有东西向隧道,是祭祀前将牺牲送去屠宰的洞口。因这些隧道的存在,丹陛桥才以桥名。 圜丘坛:借回声获昭示 真正的天坛就是天坛南部的圜丘坛,它又称祭天台、拜天台、祭台。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这是一座露天的三层圆形石坛。天是圆的,所以是圆台,天又是凌空的,因此不能建房,祭天时要对空而祭,叫“露祭”。 北京天坛祈年殿 坛周共160.2丈,坛高1.56丈,分上中下三层,下层直径21丈,中层直径15丈,上层直径9丈,“一九、三五、三七”,总计“四十五”,既是天数,又符“九五”之尊。坛面用艾叶青石砌就。坛面中央有一块圆石,围绕这个中心向外砌九环扇形石板,最内圈九块,第二圈十八块,到第九圈是八十一块,最下层第二十七圈有二百四十三块。每圈的石块数和每层的圈数都是九的倍数。每层坛都有汉白玉栏板望柱,皆为九的倍数。上层栏板七十二块,中层一百零八块,下层一百八十块,合三百六十周天度数。古人认为九是阳数之极,九就是至高至大,天至高至大,皇帝是天子,也至高至大,所以整个圜丘坛都采用九的倍数来表示天的权威和皇帝与天的关系。圜丘坛还有外方内圆两重?墙(矮墙),象征着天圆地方。 皇帝用这么多方式来表示自己与天的特殊关系意犹未尽,还要借回声来表示获得了上天的昭示。站在圜丘坛最上层中间的圆石上面说话,声音很小,却显得十分洪亮,皇帝在这里祭天,那洪亮的声音,如同上天神谕一般,除了祭祀时那庄严的气氛,更有神秘的效果,就是所谓上天垂象,万民归心。其实这里有十分巧妙的科学道理。坛面十分光滑,音波得以快速向四面八方传播,碰到周围的石栏,很快反射,原声还未消失,回声已到达,它们合在一起,就十分响亮了。于是,人们把这块石头叫作“亿兆景从石”。 祭天台有一个附属建筑,在圜丘以北,是用来存放圜丘祭祀神牌主的“泰神殿”,嘉靖十七年改称皇穹宇。它的全部建筑,都围在一个平整光滑的圆墙内,人们在墙的不同位置面墙说话,别人站在远处的墙边,都能十分清晰地听到,这就是回音壁。皇穹宇台阶下,还有三块石板,在靠台阶的第一块石板上站立,击一掌,可以听到一声回声,站在第二块石板上击一掌,就可听到两声回声,站在第三块石板上击一掌,又可听到三声回声,故人们称之为“三音石”。 祈年殿:行天道以祈谷 天坛的建筑奇葩中,最引人注目、最负盛名的就是祈年殿了。它在丹陛桥北端殿高耸入云,阳光下,深蓝色琉璃瓦闪着奇妙的光彩。 祈年殿建在一个高6米,面积5900多平方米的圆形汉白玉石台基上。台基分三层,每层都有雕花汉白玉栏杆和云龙望柱护卫,南北台阶中间各有三块巨大云龙石,云龙精致而飞动。殿高38米,直径30米,三层重檐逐层收拢,顶上有一巨大鎏金宝顶。 祈年殿不用大梁长檩,而用二十八根巨大楠木大柱和三十六块互相衔接的榜、桷支撑着三层连体的殿檐。这些柱按其位置和不同排列,有不同象征意义。中央四柱叫通天柱,也叫龙井柱,代表四季;中层十二根金柱,代表十二个月;外层十二根檐柱,代表十二时辰;中外层相加二十四根代表二十四节气;三层相加二十八根,代表二十八星宿;加柱顶八根童柱,代表三十六天罡;宝顶下雷公柱,代表皇帝一统天下。殿内地面正中,有一块天然龙凤花纹的圆形大理石,人称龙凤石,与殿顶藻井的龙凤图上下相应,妙趣横生。龙凤石原石龙纹色较深,角须爪尾皆全,凤纹色稍浅,只隐约可见其形。1889年祈年殿遭雷火焚烧,龙凤石被燎烤了整整一昼夜,龙纹成了浅黑色,凤纹则更加模糊,圆石成龙石了。传说这块石头原先只有凤纹而无龙纹,藻井上金龙常常飞下找凤凰求欢,一日正遇嘉靖皇帝祭天,在圆石上行跪拜礼,金龙来不及飞走,与凤同被天子压入圆石,就成龙凤石了。 大殿里到处描金绘彩,显得富丽堂皇,气派非凡。每年正月上辛日,清朝皇帝都在此祭祀皇天上帝,为民祈谷。其时台基雪白玉润,大殿殷红,蓝天丽日下香烟缭绕,好一派庄严气象。 相传修祈年殿时,有成千民工干活儿,一个七旬老人也来要求做木工。工头嫌他年老不中用,就让一个姓刘的木匠随便支应他点活儿。刘木匠就用脚踢给他一根半尺长的圆木,也没说明干什么。老头用一天时间,在木头上画了无数根线条。第二天,再见不到老头,刘木匠一脚踢去,那根木头哗啦一下全散成无数小楔子,上面还标有号码,刘木匠一怔,赶忙脱下衣服包起来。祈年殿快完工了,可安装房顶时,梁柱之间接口处都不牢靠,刘木匠想起那包楔子,拿来一用,恰似专为这做的,不多又不少,一个个牢牢靠靠,人们说,这又是鲁班爷帮忙来了。 另外,祈年殿东南角的广场上有八块石头,上刻山形朵云纹,人称“七星石”。人们传说明永乐帝迁都北京,想找一个地方修造祭天地的祭坛,但不知选在何地。天遂人意,一天晚上,北斗七星落了地,指示了建坛之所。北斗七星就是这八块石头中七块大的。其实是道士对嘉靖皇帝说,祈年殿东南方太空虚,有碍皇位和行寿,必须设七星石镇压风水。在这八块石头中,东北位置那块小的,是后世的清朝统治者为纪念他们的祖先而增设的,置于东北方,表示不忘根本。 中国古代的世界观之一。这种世界观和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和传统美学有密切的关系。语出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义》:“天亦有喜怒哀乐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又曰:“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其实,天人合一,或天人相通的思想并非董仲舒所首创。《国语?周语下》记载伶州鸠关于音乐的言论,已经有“德音不愆,以合神人,神是以宁,民是以听”的说法;《尚书?舜典》中亦有“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和“君子”能“上下与天地同流”等言论,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道家“天地以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齐物我”思想,以及《易经》“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的理论,皆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汉代董仲舒在先秦“天人”关系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他企图利用阴阳五行的学说以及当时的自然科学对人的生理、心理特点的某些认识,来更为具体地描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和自然存在着某些类似和相通的东西。天人合一的含义主要有,其一,天人同性,即天和人有共同的本性。董仲舒认为天有情感、有意志,并且能赏善罚恶。天产生了人,是人的“曾祖父”。从本质上看,“天”是董仲舒理想中实行仁政的君主的神化形象。其二,人合于天,即人副天数。既然董仲舒认为人的本性来源于天,由天决定,因此天应高于人,人应合于天。其三,天人感应,天是人格化的神,故具备人的喜怒哀乐之情感。人有喜怒哀乐,天有春秋夏冬,前者是对后者的应答。天人合一的观点不无谬论,但作为一种思想,亦有可取之处,尤其是天人合一,对中国美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人心即物心、即天心,中国古人认为,艺术虽发自人心,却通于天心,是天人之合的体现。天人之合,物我交感产生了中国古代艺术:“乐者,天地之和也。”其次,以人合天,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归宿,也是传统美学的归宿。中国古人认为艺术只有合于天,才具真正的艺术,才具真正的美,所谓天地造化、自然为至美。再次,天人感应是中国传统审美方式的基础。中国传统的审美方式中心环节即缘心感物。心物交感,神与物游,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和天人感应观是相通的。天人合一,并非董仲舒提出的审美和艺术观点,他的思想有大量的神秘主义成分,但对中国艺术、美学产生的深刻影响却是不可抹杀的。天人合一,实际上是中国古代艺术家所自觉遵守的一个根本原则。它强调人和自然、人和世界的和谐统一、相互渗透。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以悠长的韵味、优美的意境为美,以“和谐”为美的理想,就是“天人合一”这种哲学思想在美学上的体现。 古代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意指自然与人、天道与人道相通、相类和统一。我国古代许多思想家都反对天与人相互敌对的观点,而讲求天与人的统一,力图追索天与人的相通之处,以求天与人的协调、和谐与一致,成为我国古代哲学的一大特色。《孟子?尽心上》中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认为扩充了人的本心,就可以认识人的本性,也就认识了“天”,从而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中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董仲舒认为“天”是“百神之大君”,天人相副,可以互相感应。《二程全书?遗书》中说:“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程颢、程颐认为,就“天理”而言,天人都是它的体现,本来就是一个东西。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