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天后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天后

分类:【中国民俗】

为海神,是民间信仰最广泛的神碉,她与天津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是整个民间信仰中最受重视的主神。民间昵称其为“娘娘”或“老娘娘”,因而为她建造的宫殿天后宫也被俗称为“娘娘宫”。民间曾把天后与海河比喻为天津城的两位母亲,没有她们,就没有今天的天津城,故有“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之说。民间对天后的崇信源于金元时期漕运的兴起,由南方的水手、船户将当地的妈祖信仰传入天津,以祈求海神妈祖保佑他们航海平安。妈祖,是福建地区也就是海神原籍乡人对她的爱称。传说其姓林名默,为福建莆田县湄州岛上林村人(今名石顶村),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卒于北宋雍熙四年(987年)。传说她是其母受孕于南海观音之托梦,生她时红光穿堂,火球入室,光耀夺目,满屋生香。同时苍穹有声,如雷轰鸣。其降生一月,不闻啼哭,故取名林默。在她的童年时代就受到天意神典,聪颖异常。8岁时入私塾读书,即能融会贯通。10岁后虔信神佛,敬香诵经,早晚不息。一日偶遇道士告之“尔具仙性,应入正果”,即授之“玄微秘法”。以后,她便依法修身,颇得要旨,文武皆能,并可预知征兆祸福,被人称作“灵女”。16岁以后,开始救助海上遇难的船只和渔民,人们传说她能“乘席渡海”,“云游岛屿间”,称她为“龙女”、“神女”。不幸的是在一个暴雨天,林默奋不顾身在海上抢救遇险船民,被台风巨浪卷走。人们不愿承认她是遇难而死,认为她是羽化升天,并说在湄峰上曾有朵彩云冉冉升起,又有阵阵悦耳音乐在空中回荡。为纪念她,人们在湄州岛上立庙祭奉。此后,航海的人常见林默身着红装飞翔在海上救助遇难呼救之人,并帮助海战中的爱国将领和朝廷钦使们在海上转危为安,屡建功勋,因此受到官府的认可和各朝代帝王的不断褒封,封号从“夫人”到“天妃”,最后封至“天后”,成为深受人们爱戴的女神。

天后宫大殿供奉的天后圣母

妈祖信仰传入天津后,很快由单司航海之职迅速发展为多功能的神灵,并当作护城神加以崇拜。天后既护航,又能去灾赐福,掌握着福、禄、寿、喜乃至生育等大权,其法力无边,而且有求必应。为此,天津曾在东门外小直沽、陈家沟、丁字沽、咸水沽、贺家口、葛沽、泥沽、东沽、前辛庄、后尖山、秦家庄、城西马庄、天后行宫如意庵、河东唐家口、芦北口、大直沽等地建有16座天后宫(不包括一些庙宇或佛堂中供奉的天后神像)。其中惟一保留下来的建于元世祖至元年间(亦有说建于元泰定三年)的东门外小直沽天后宫为皇帝敕建,影响颇大。其位于海河三岔河口附近,香火极盛,南来北往的船户、商贾、官宦无一不前来朝拜。元代国子监祭酒张翥描绘说:“晓日三岔口,连樯集万艘,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入庙灵风肃,焚香瑞气高,使臣三奠毕,喜色满宫袍。”至今,此天后宫仍被国内外信徒和学术界尊为中国三大天后宫之第二位。

民间视天后为万能之神,这种信仰对天津政治、经济、文化、民风民俗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此也形成了许多颇具天津特色的地方民俗,如拴娃娃求子习俗、献船挂船的还愿习俗、出皇会的祭祀习俗等等。其中以出皇会最负盛名。

皇会,是民间为庆祝天后诞辰而举办的酬神祭祀活动,具有庙会的性质。皇会原被称为“娘娘会”,也称“天后圣会”等等。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源于清代康熙四年(1665年)。实际上在此之前的几百年间,天津已有一些简单的祭祀活动,只不过出会的规模较小。皇会曾受到清康熙、乾隆二帝的褒奖和赏赐。据说有一年清代乾隆皇帝乘船下江南路过天津,正值出娘娘会。皇帝一时高兴,提出要看出会表演。当时,乾隆皇帝的船就停泊在三岔河口。各表演老会都各显其能,尽力表演。其中乡祠挎(有写作“跨”)鼓的表演很精彩,乾隆皇帝特别御赏黄马褂4件,分给4位鼓手各穿一件。还因鹤龄会唱得好,赏赐给4名鹤童每人一只金项圈。同时,还对娘娘会的组织安排大加赞赏,赐给大会龙旗两面。从此,娘娘会身价倍增,易名为“皇会”,延续至今。

天津天后宫皇会行会图

皇会出会盛况

皇会举办的时间是从天后诞辰前的农历三月十五日开始,至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历时9天。其间农历三月十六日、十八日、二十日、二十二日这4天里都要举办出会表演活动,其余5天时间均为各地民众大规模进香朝拜、贸易往来,会亲访友,看戏游观及一些老会、圣会的座会摆设等庆贺活动。在皇会期间,最隆重、最热闹、最壮观、最吸引人的要数农历十六日、十八日、二十日、二十二日这四天的行会活动。以至于后来民间不少人都认为皇会只举办四天,并将皇会作为民间各道老会、圣会进行行会表演的代名词。农历三月十六日为接驾日,由在津经商的“潮、建、广”三帮商人将天后的神像送到他们所建的闽粤会馆接受香火,民间将此解释为“老娘娘回娘家”,并谓之“接驾”。旧时,接驾的地点除闽粤会馆外,还曾一度改在城西如意庵。后因如意庵被进香的人不慎烧毁后,就改在千福寺举行。三月十八日为“送驾”日,人们要将天后神像再送回天后宫。三月二十日、二十二日两天,天后要出巡散福,这两天的皇会最为壮观,各路民间艺术表演团体云聚于此,在娘娘神驾前根据各自职能和地位顺序排列,争奇斗艳,各领风骚。特别是当天后出巡散福时,与其一同供奉在天后宫大殿的送生、癍疹、子孙、眼光等四位娘娘也要乘坐宝辇随行,光这四座宝辇和天后娘娘的一座华辇就够得上富丽堂皇,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

皇会的表演内容很多,分工极其详细,有专门负责事物性工作的,如请驾会、净街会、扫殿会、护棚会等;有以高超的技艺来展示自己表演才能的,如大乐、鹤龄、重阁、狮子、挎鼓、中幡、高跷、五虎杠箱、十不闲、庆寿八仙等;还有以华丽的摆设仪仗执事等装饰道具来显示自己特色的,如门幡、太狮、广照、宝鼎、接香、日罩、灯扇、銮驾、宝辇、华辇、护驾等。出会时的表演内容每次都有所不同,一般情况是依经济实力而定。资金雄厚时,内容就多一些,否则就会有所减少。特别是在会的数量上,有时多达100多道,有时少至二三十道。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清代《天津天后宫皇会行会图》百米彩绘长卷就十分生动地描述了当年皇会出会时的盛况,共计40余种110多道会的表演以及4000多位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构成一幅十分珍贵的民俗风情画卷。

皇会出巡时的表演顺序也有严格的规定,现举清代光绪二十年(1894年)三月的皇会表演次序为例:最先是净街会,其后依次是门幡、太狮、捷兽、中幡、挎鼓、五虎杠箱、老重阁、十不闲、云照灵官、花音法鼓、鲜花、广照、宝鼎、道众行香、西园法鼓、庆寿八仙、銮驾、接香、日罩、灯扇、提炉提灯、送生娘娘宝辇请驾会、同心法鼓、接香、日罩、灯扇、提炉提灯、癍疹娘娘宝辇请驾会、永音法鼓、接香、日罩、灯扇、提炉提灯、子孙娘娘宝辇请驾会、东园法鼓、接香、日罩、灯扇、提炉提灯、眼光娘娘宝辇请驾会、值符灯亭、金音法鼓、接香、大乐、鹤龄、音乐、灯扇、提炉提灯、日罩、天后圣母华辇请驾会、护驾。

皇会每一种表演形式都有一至数个表演团体,俗称其为“会”或“老会”。

皇会繁荣了当时民众的文化生活,从中也能看出天津人的参与意识和对海神天后的敬仰之情。

后来,皇会不再是年年都办了,最后的几次皇会,分别是在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民国四年(1915年)、民国十三年(1924年)和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几乎十年左右一次。

1988年,皇会在沉睡了50年之后,在天津民俗文化博览周的艺术舞台上重展雄姿,显示出了社会主义时代民间艺术的崭新风貌。2001年由天津市旅游办公室、天津市文化局、天津市南开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了中国天津首届妈祖文化旅游节,除来自海外200多位专家学者、数千信众共同举办的妈祖文化研讨会和大型祭奠外,皇会的展示成为一大亮点,其间有狮子、舞龙、高跷、秧歌等16道传统民间花会表演,并有根据天后传奇故事创作的“红灯祈福大型舞蹈”,赋予了皇会新的时代气息和文化内涵。

随着妈祖文化研究在国内外的升温,天后这种民间信仰正逐步纳入与国际妈祖文化研究、交流相融合的轨道。天后已成为一位跨越国界的和平女神。

姓林,宋朝福建莆田人,能在大海上救人于危难。远洋捕捞船上航楼有天后神龛。龛前设香炉、指南针,烧香以计时,海针辨方向。龛前有一面娘娘旗,长方形黄(白)绫,镶黑边,中间绣有“天上圣母”或“海天活佛”黑字,遇危时将旗挂于桅杆上,全船人在龛前烧香磕头,每年三月三日天后生日或九月九日(飞升日)举办大祭奠。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