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天宁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天宁寺

分类:【传统文化】

位于金华市东南,婺江之畔。天宁寺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现存大殿系元代重建,并保留了部分宋代的木构件,弥足珍贵。大殿采用了抬梁式结构,柱子采用“侧脚”和“生起”的手法,梁?全部用小料拼合而成,这在古建筑实例中实属创举。天宁寺大殿是我国南方现存典型的木构建筑之一。元代重建时,在梁架结构上又较多地保存了宋代建筑的风格和特点,是研究江南古代建筑从宋代到明代这过渡时期的重要实物例证。

位于县城北3公里卦山。始建于唐贞观六年(632)。后历代重修。现存殿阁多为宋、元、明、清建筑。寺分3进,依地势排列,由低及高,布局合度,错落有致。寺前山门内有碑林,各家各体,风格多样,或苍劲挺拔,或丰满稳健。较为著名的有唐代石碑、明代铁碑及历代重修寺宇碑记。前院有东西厢房和千佛阁。阁为宋式结构,内有元代铁铸佛像3尊,高6米,每尊旁有铁铸胁侍6尊。阁内四壁有两层木质佛龛,龛内为佛像,惜多毁坏。阁后有虚堂,飞檐斗?,堂右明铸铁钟,钟声洪亮,声达数里。中院正面为大佛殿,殿前有明柱5根,础石雕有白象、青狮、朝天?,刀工精细,栩栩如生。殿内释迦牟尼像,高踞佛台之上。殿后有石阶198级,沿阶可达重檐毗卢阁,3层木构,周有回廊。登阁俯视,地藏殿、藏经楼、卦山书院、朱公祠、娘娘庙等建筑,皆历历在目。阁后为石寒泉,越泉可至石佛堂。附近建筑还有关帝庙、三教堂、文星阁等。寺宇雄伟壮观,峻岭环绕,古柏苍翠。清人陈奕禧《卦山题壁》诗云:“卢川城北招提境,栋宇千年自李唐。九会宝幢明夙果,万株宕柏拥秋香。”今人赵朴初也有叹咏:“郊行五里入卦山,连岗夹涧画爻环。黛色参天多古柏,崇楼峻阁备庄严。”寺外东向墓塔如林,亦别有一番景致。

位于丰乐街。清扬州八大名刹之一。相传原为晋谢安别墅,后舍宅为寺。东晋义熙十四年(418),尼泊尔高僧佛

跋陀罗曾住此译《华严经》。宋代重修,称天宁寺,后毁。今寺为明洪武年间(1368―1398)所建。清康熙年间(1662―1722),曹雪芹祖父曹寅兼任两淮巡盐御史时,曾受命于天宁寺设书局,监刻《全唐诗》,纂修《佩文

府》。 乾隆帝南巡时颁赐天宁寺为“江淮诸寺之冠”。并在此建造行宫、御花园。御花园内建有文汇阁,珍藏《古今图书集成》一部。寺前为御码头。天宁寺规模宏大,有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万佛楼、两厢廊房、方丈室等。现辟为扬州博物馆,陈列地方出土文物。

位于中学堂街。始建于唐咸通四年(863),名光孝寺。宋淳钓年间改今名。现存建筑为明宣德五年(1430)重建,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阁(现仅存柱础)、光孝塔等。塔高27米,五层八角,砖木结构。天王殿、大雄宝殿等木构部分,保留有宋元建筑风格。南通另有古塔两座:一为城东南的文峰塔,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一为狼山之巅的支云塔,始建于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重修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支云塔、文峰塔、光孝塔,塔体分别为四角、六角、八角,故俗谚云:“通州塔,四六八”。

位于市中心。始建于唐永徽年间(650―655),名广福寺。宋政和元年(1111)改称今名。占地130余亩,巍峨宏峻。寺内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金刚殿、普贤殿、文殊殿、观音殿、罗汉堂等,共400多间。天王殿内有高达7.8米的四大金刚,气势之雄,为国内同类塑像中所仅有。罗汉堂列罗汉王百尊,光怪陆离,栩栩如生。大雄宝殿重檐歇山顶,高约33米,阔26米,殿内铁梨木柱高29米,三世佛像高数丈,蔚然壮观,素有“栋宇摩霄汉,金碧灿云霞”之称。寺僧精于佛学,曾刻印经书数千卷,为此特建“储刊楼”八楹。寺内还设立“学戒堂”,1941年曾一度命名为“天宁佛学院”。清乾隆帝六下江南,三次到天宁寺拈香顶礼,题词吟诗。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1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