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天宁寺塔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天宁寺塔分类:【传统文化】 位于宣武区广安门外天宁寺内。据史料记载,寺始建于隋文帝时,现存塔为辽代所建。塔为8角13层密檐式实心砖塔;通高57.8米。塔基为一方形平台,台上是两层八角形基座。座上雕有缠枝莲、宝相花等纹饰。塔身为八角平面,转角为柱,四正面为门。两侧有浮雕金刚力士、菩萨、天部等神像,转角砖柱上饰有腾龙。所有雕饰,形象生动,造型精美,为辽代雕刻艺术的精品。塔身以上为13层塔檐,檐下均施仿木结构砖制双折斗拱。塔檐的角梁均用木制,檐瓦和脊兽、套兽为琉璃制作。塔刹为两层八角仰莲座上承宝珠。整座塔雄伟壮丽,是北京地区保存较早的古代砖塔。 又名文峰塔,在今安阳市西北天宁寺内。传说建于五代时期后周广顺二年(952年)。有些研究者根据塔的建筑特点,推测建于金元时期,塔上的砖雕画像、图案及门窗装饰等可能为明代增建。塔平面呈八角形,为五层楼阁式砖塔,高三十八米多。塔身下的基座以莲瓣装饰。塔内有旋梯72级,可登上塔顶,鸟瞰全城,远眺太行。天宁寺塔建筑独特,在我国古建筑史上具有较高地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安门外天宁寺内。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名光林寺。隋仁寿二年(602)改称宏业寺。唐开元年间更名天王寺。辽代于寺内建塔。元末寺毁塔存。明初重建,宣德年间改名天宁寺。清代重修山门、弥陀殿。天宁寺塔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砖砌实心塔,高57.8米。基座由须弥座和带有斗?勾栏的平座以及两层仰莲瓣座组合。塔身底层高拔束腰,四面设拱券假门,券门两侧高浮雕金刚力士、菩萨、云龙等,造型极为生动。密檐逐层递收,每层出檐不远,檐下砌斗?,不露塔身。檐椽悬缀铜铃,交角处各悬大铃。塔顶设宝珠形塔刹。整体轮廓丰满挺拔,精致而壮美,被誉为辽代砖塔的代表作。天宁寺辽塔的前身,有隋代曾建石塔的记载,石塔久已无存。清王士肚《天宁寺观浮图》诗有“千载隋皇塔,嵯峨俯旧京”句。 位于市区中心。为八面七层砖砌塔,高50米。传始建于唐景龙三年(709)。塔后为永和庵,宋代重建,更名为报恩光孝禅寺,后称天宁万寿禅寺。塔随寺名。清同治六年(1867)重建天宁寺,塔亦重新装修,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铎铃声声。每逢灯节,塔上遍挂彩灯,甚为绚丽。每层设东西、南北拱门,门外有走廊。塔内有梯可登顶,远眺江南群山和滚滚长江。后遭火灾,飞角、楼板、木梯、刹顶俱毁,残存塔身。塔旁有慧日泉,相传泉名系苏东坡题。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