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天安门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天安门分类:【传统文化】 在今北京市区中心。明、清两代皇城正门(南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原名承天门。初为三重檐木构牌楼,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遭火焚毁,宪宗成化元年(1465)重建,门楼9间,明末又毁于兵火。清顺治八年(1651)复建,改称“天安门”。通高33.7米,红柱黄瓦。重楼9楹,城门5阙,东西宽9间,南北进深5间。《易经?乾卦》:“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术数家谓“九五”乃人君象征,后因称帝位为九五之尊。故建筑以“九五”数字显示帝王尊严。皇帝冬至日天坛祭天,夏至日北郊祀地,孟春时祈谷,仲春籍田及出征“祭路”等,定日出入此门。朝廷大典如皇帝登基、退位、册封皇后等,在此举行“颁诏”仪式。状元、榜眼、探花“金榜题名”,在“金殿传胪”(胪:lú卢;科举时,殿试后宣读皇帝诏命时唱名称传胪)后,特赐骏马出天安门,以显皇恩。门两侧原有礼部、户部、吏部、太医院、通政司等。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北京城中心的一座雄伟壮观的古代阙楼。左右是劳动人民文化宫和中山公园,背后是端门和明清两代封建王朝的宫城,前边是宽阔的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南是毛主席纪念堂。广场两旁是两座宏伟建筑,西边是人民大会堂,东边是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它们和天安门构成一个和谐、美丽的整体。天安门原为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门,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建后称天安门。城门五阙,重楼九楹,在两千余平方米雕刻精美的汉白玉须弥基座上,是高十余米的红色墩台,两边分别镶嵌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全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大幅标语。墩台上是金碧辉煌的天安门城楼,城楼重檐飞翘,雕梁画栋,红墙黄瓦,壮丽非常。中间门洞内外各挺立着汉白玉华表一对,华表上边蹲立着石?,下边横插着云板,石柱上雕刻着云龙。在门内外两旁蹲着两对神态各异而生动的石狮。石狮后边两旁是红色观礼台。观礼台前边的金水河上,跨着七庄、美丽雄伟,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杰作。在明清两代,天安门是封建帝王统治人民颁发诏令的地方。每逢冬至到天坛祭天,夏至到地坛祭地,以及皇帝大婚和出兵亲征等隆重典礼,都要从天安门出入。近百年来,由于清朝封建统治者的腐朽和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国逐步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天安门也随之遭受到悲惨的命运。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以来,北京曾数度陷落,天安门也曾受到摧残。194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道路。解放后,天安门多次得到了整修和扩建。1988年天安门城楼开始对国内外游人开放,人们可登上天安门城楼一览首都胜景。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市区中心,故宫正南。原为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初为三层重檐木结构,名承天门,遭火焚后于成化元年(1465)重建为九间门楼。清顺治八年(1651)改建,始称今名。通高33.7米,城基为汉白玉须弥座,有精美浮雕约2000平方米,上建红色墩台,高14.59米,有券门五阙。城楼广九楹,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黄琉璃筒瓦,楼阁雕梁画栋,一色朱漆点金花心?扇,迎面十根大红廊柱,下环汉白玉雕栏,堂皇庄重,金碧辉煌。城楼门前横贯金水河,碧波粼粼。跨河五座造型优美的汉白玉石桥,南接开阔的天安门广场。沿河两岸各有一对雄健石狮。南岸石狮外侧有一对精美的汉白玉华表,云板横插,柱身遍布盘龙云纹雕饰,柱头石兽翘首南望,称“望君归”,意在提示君王出巡要及时回朝;与此相联的另一对华表设于城楼后面,石兽则面北翘首皇宫,称“望君出”,意在提醒皇帝莫沉湎后宫,要出朝理事。明清时天安门和广场是皇家举行重大仪式活动的地方。帝王祭天、祈谷要由皇城正门出入,领兵出征要在门前祭路,遣将应敌要在此祭旗,科举考试“金殿传胪”在此宣布名次,新皇登基、皇后册封等重大庆典,要在此举行“金凤颁诏”告示天下。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天安门是进行爱国运动和许多重大政治活动的场所。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此隆重举行,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天安门图形被采用为我国国徽的组成部分,成为新中国的象征。建国后城楼正门上方悬挂巨幅毛泽东画像,两边分别镶嵌“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全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大型标语。1988年元旦起正式向公众开放,成为观光游览胜地。 原明清两代皇城正门。在北京市区中心。创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初名承天门,表示皇权承受天命之意。清顺治八年(1651)改建后始称天安门。城门五阙,重楼九楹,金碧辉煌,象征皇帝“九王”之尊,为城门建筑中之等位最高者。城楼以汉白玉须弥座为基,建于10多米高的砖砌城台上,总高达33.7米。城楼下是碧波粼粼的金水河,河上架有五座雕刻精美的汉白玉金水桥。城楼前两对雄健的石狮和挺秀的华表巧妙的相配合,使整个建筑主次分明,气势雄伟。旧时凡皇帝即位登基,册立皇后,都在城楼上颁诏,凡皇帝祭祀天地,迎娶皇后都由此门出入。明、清两代,门前为一封闭型庭院,只有两侧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和南面的大明门(清代改大清门)与外界相通。今广场东西两边原为中央六部等政府机构。新中国建立后已改建和扩建为大广场,面积40万平方米,可容50万人集会,是当今世界上最大广场之一。广场东、西、南面先后兴建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及毛主席纪念堂等大型建筑。高大的城楼,宽阔的广场,雄伟的建筑,开阔的长安大街浑为一体,气势磅礴,庄严雄伟。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此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它的庄严肃穆的图形是我国国徽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四运动、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开国大典、“四五运动”等重大事件,都与天安门的名字连在一起。它以卓越的雄姿和可歌可泣的光荣历史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旅游者。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