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天师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天师洞分类:【传统文化】 在四川都江堰市西南15公里的青城山腰。相传因东汉张道陵曾于此讲道,故名。洞在混元顶下峭壁间,祀天师塑像,沿壁有廊可通。宫观创建于隋大业年间,名延庆观;唐改称常道观,今沿用。现存殿宇重建于清末,主殿为三皇殿。重檐回廊,雄踞高台,气势宏伟。殿内供伏羲、神农、轩辕三皇石刻造像各一尊,像高90厘米,为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刻石。观内历代石木碑刻甚多,著名的有唐玄宗诏书碑等。观前右方有古银杏一株,高数十米,枝叶扶疏,传为张道陵所植。观东不远处有三岛石,危岩三座,传为张天师降魔时所劈,今石上有“降魔”二字。岛旁泉水环流,浓荫蔽天,为避暑胜地。 古称常道观,坐落在灌县青城山混元顶峭壁间。始建于隋大业年间,名延庆观,唐初改常道观。现存殿宇有三清殿、天师殿、三皇殿、黄帝祠等,均为清末重建。主殿三清殿内供三清像。其后的三皇殿内,供奉唐开元十一年(723年)刻伏羲、神农、轩辕三皇石造像各1尊,高90厘米。黄帝祠内有轩辕像,上悬“龙芷仙踪”大字。大门有于右任撰书对联:“启草昧而兴,有四百兆儿孙飞腾世界;问龙芷何道,是五千年文化翊卫神州。”观内历代碑刻楹联甚多,著名的有唐玄宗手诏碑、石刻岳飞手书诸葛亮《出师表》、木刻董其昌书欧阳修《醉翁亭记》、郑板桥书法等。观后一岩洞,内有张天师石刻坐像,即俗谓“天师洞”。洞北有传为张道陵降魔遗迹“三岛石”。石旁清泉郁树,景致极幽。道前一株高约15丈,围约1.8丈的古银杏树,传为张道陵亲植,至今已近两千年。天师洞的山门、三清殿和黄帝祠分布在中轴线上。10多个天井和曲折的外廊,错落有致。山门上的楹联道出其绝妙:“胜地冠两川,放眼岷峨千派绕;大名尊五岳,惊心风雨百灵朝。” 位于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南部景区青城山腰第三混元顶峭壁间,海拔1000米,三面环山,一面临涧。相传东汉道教天师张道陵曾在此修道,故名。洞中保留着张道陵及其三十代孙灵靖壁像。天师横眉瞪眼,怒不可遏,一手持剑,一手握五雷印,形象栩栩如生。道观创建于隋代大业年间(605―617),原名延庆观,唐改常道观,沿用至今。现存道观建筑为清末重修,主殿称三皇殿,重檐回廊,雕琢精细,雄踞高台,气势宏伟,殿中供奉伏羲、神农、轩辕三皇石刻造像,高90厘米,为唐开元十一年(723)所凿。观内碑刻楹联,有唐玄宗《诏书碑》,明董其昌、清郑板桥的书法珍品等。郑联“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书、文并佳。观后宁封殿有清人李善济撰书楹联,写景纵横八百里,叙事上下四千年,长达394字,称古今第一长联。观右银杏古树,高22.4米,粗五围,传为张天师手植,有两千多年历史。观东巨石耸立,传为张天师试剑劈石,中裂为三,遂称三岛石。石上有“降魔”二字,笔力雄健,传为宋人手笔。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