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天龙山石窟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天龙山石窟

分类:【传统文化】

在山西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天龙山腰。四周山峦起伏,遍山松柏葱郁,山头龙王石洞泉水荡漾,山前溪涧清流潺潺。石窟分布在天龙山东西两峰,东峰八窟,西峰十三窟。各窟的开凿年代不一,自东魏至唐,历魏、齐、隋、唐四个朝代。以唐代最多,达十五窟。石雕体态生动,姿势优美,刀法洗炼,衣纹流畅,具有丰富的质感。……窟前里许原有天龙寺,宋代改名圣寿寺,寺宇已毁,近年修复几尊泥塑仍是原作。寺前盘龙古松,纵横缠绕,苍翠蔽日,更增景色。明人张冕《天龙寺》诗有“门对虬松欹偃石,殿围龙柏倒撑丘”句,即指此景。据《中国名胜词典》。

位于太原市西南,是我国著名的石窟艺术群之一。天龙山分东西两峰,两峰峭壁上开凿了25个石窟,东西绵延1400米。原有大小佛造像500尊,浮雕、藻井和线刻画像1144幢。天龙山石窟包含着北朝时期东魏、北齐及隋、唐四个朝代近五个世纪的作品。高欢父子继北魏凿窟造像的遗风,高欢子高洋建立北齐,世称文宣皇帝,建都于邺(河南临漳),仍以晋阳为别都。洋崇佛法,在太原西山一带建寺,凿窟造像。北齐在天龙山开凿的洞窟,有一、十两窟。隋代开皇四年(584年)开凿第八、十六两窟,五代开福慧寺一窟,其余均为唐开。天龙山石窟造像在世界石窟艺术史上占重要地位,在众多的佛教内容为题材的石雕像中,它以技巧娴熟、洗炼、表现细腻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著称于世,反映了我国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石窟艺术的不同风格和卓越成就,以及石刻造像发展演进的过程。在建筑装饰方面,天龙山石窟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齐隋建筑遗迹,反映了北朝时期我国建筑形式与艺术的统一,外来艺术与民族艺术统一,已经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位于市西南40公里天龙山腰。现存石窟21个。1至8窟在东峰,9至21窟在西峰。1至3窟开凿于北齐文宣帝高洋经营太原陪都时,余多为隋唐开凿。彼此间有山径相通。石窟雕像,刀法娴熟,姿态自然,维妙维肖,早年因遭外国列强盗窃破坏,造像大都已残缺不全。8窟建于隋开皇四年(584),是唯一纪年窟;10、16窟前仿木构窟廊,是研究隋代建筑的实物。现保留较为完好的,有唐代开凿的第9窟漫山阁大佛,系二层阶级的摩崖造像,上层为弥勒大佛坐像,约高8米,脚蹬莲花,容貌端秀,比例准确,衣纹写实;下层为观音、文殊和普贤,主像观音,约高9米,身披璎珞,罗纱透体,形体丰满,线条柔美。14、18窟为平面方形的小型窟,有唐代石刻造像,坐式突破了造像规格的束缚,极似真人安然闲坐,裙裾彩带轻薄似纱,衬出丰润肌体,为唐代写实风格的石刻造像的杰出代表。天龙山古柏苍翠,风景奇丽,原有寺,今不存。明代张冕《天龙寺》诗有“门对虬松欹偃石,殿围龙柏倒撑丘”句,即为真实写照。现藏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馆的天龙山菩萨头像,是21窟正壁菩萨头部,高40厘米,发髻高耸,面部丰润,微妙的动态和肌肤的弹性表现得概括而逼真,俨然一位少女肖像,刻工精细,为唐代石雕艺术的杰作。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1:5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