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太平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太平经分类:【文化精萃】 道教早期的重要经典。撰者说法不一,非一人一时之作。成书于东汉中晚期。汉时先后流传3种《太平经》:齐人甘忠可《天官历包元太平经》12卷,于吉《太平清领书》170卷和张陵《太平洞极经》144卷。后佚散,现存唯一的本子是明正统《道藏》本,残存57卷,另有唐人节录的《太平经钞》10卷和《太平经圣君秘旨》。其内容庞杂,汲取传统的阴阳、五行之说及黄老神仙、谶纬、方技等思想,着重讲述天地阴阳化生的道理,对当时的社会情况也有所涉及,主要是宣扬宗教和封建伦理观念。但某些篇章也反映了劳动人民反对统治者聚敛财物,主张自食其力,救穷周急,希望天下太平的思想。对于民间的宗教如张陵“五斗米道”和张角“太平道”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是研究道教历史的重要资料之一,注本有王明根据《太平经钞》及其他27种引书加以校、补、附、存,编成的《太平经合校》一书。 道教早期经籍。又名《太平清领书》。原书170卷,按天干从甲至癸分为10部,每部17卷。今本仅存57卷,甲乙辛壬癸5部全佚,其余5部亦有残缺。其篇目可见于敦煌本《太平经目录》,其内容可于唐人节录之《太平经钞》中见其概略,古代文献中亦有见其佚文节录者,今人王明辑校为《太平经合校》,大体可见原本全貌。《四库阙书目》和《宋史?艺文志》著录此书,然皆题“襄楷《太平经》”。据《后汉书?襄楷传》记载,汉顺帝(125―144在位)时琅琊宫崇诣阙,上其师于吉得于曲阳泉水上之神书170卷,号《太平清领书》。晋代以后,渐改称为《太平经》。“太平”之名亦出自经中,经卷112中云:“故施洞极之经,名曰太平。”近人从其思想内容、语言、地名等方面进行考证,多谓其出自汉代。其书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是一部集体编写之道书,宫崇、于吉均为重要编著者。此经可能先有秘传之草本,经过逐步积累,最后汇集而成。此书保存东汉晚期甚而上至西汉大量巫觋杂语,为民间“神书”之总集。此书认为天地万物都受于元气。阴阳交感,五行交配,乃生万物。人之行事,应顺应五行之理,不当逆天而行。又曰太平气将至,将有大德之君出世,创成太平盛世。此书出现,说明原始道教在当时民间已兴起。此书至今仍是研究东汉末期社会情况和道教历史重要资料。收入《道藏》第748―755册。 道教早期经典。又名 《太平清领书》。其作者与时代现在都是一本糊涂账,相传为东汉末年的于吉得之于神仙,因有人举报其中多妖妄不经之语,于是就藏了起来,后来不知怎么就落在了巨鹿人张角手中。张角从中得到启示,创立太平道,以为人治病为名,发展了几十万信徒,最后终于酝酿成功改变历史的“黄巾起义”。这中间的关键人物是于吉。据后来道书的记载,于吉是山东琅琊人,患有癞病,百药无效,便天天向太上老君祈祷。太上老君被他的虔诚感动,就命令仙人帛和传给他一部神书,于吉得神书后,癞病立刻消除。后来,于吉读通神书,为人治病,无不应验。这部神书就是 《太平经》。据 《三国志?孙策传》记载,三国之时,于吉往来东吴,用符水为人治病,很多人都信以为神。孙策非常嫉妒他,就把他捉来,绑在烈日之下,要他求雨,果然大雨如注,孙策更气,就把他杀了。但孙策总觉得有些心神不宁,每当独坐之时,就感到于吉在他身边; 照镜子时,又看见于吉在镜子里面,仔细一看,又没有了,看来看去,都是这样,吓得孙策扔掉镜子,大叫起来,以致旧疮进裂,很快断了气。但有人认为,这个于吉是 “假冒伪劣”,可能是他的弟子冒名。现代学者大多倾向这种看法: 《太平经》 不是一人一时所作,而是经过众人之手长期累积而成的一部 “集体工程”,于吉可能是最后定型者。《太平经》 主要采用问答体的形式,即真人问,神人答,来构筑早期道教“天人合一” 的神学体系,阐释神仙不死、长生久视等宗教观念以及 “无为而无不为” 的治国思想。据作者自称,著此书的目的是“致太平”,故名 《太平经》。《太平经》篇幅浩繁,在长期的流传中,渐渐散失,到明朝正统年间编纂 《正统道藏》 时,就只剩下三分之一的残本。除此而外,我们能够看见的便是唐末道士根据《太平经》缩编的 《太平经钞》。 道教的早期经典,成书于东汉。史载:汉成帝时“齐人甘忠可诈作《包元太平经》12卷”(《汉书?李寻传》)。东汉顺帝时,“琅琊宫崇诣阙,上其师于(干)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号《太平青领书》。其言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觋杂语”(《后汉书?襄楷传》)。后张角有其书,并奉为宣道的主要经典。《道教义枢?七部义》载:道教创始人张道陵亦有《太平洞极之经》144卷,并是盛明治道,证果修因,禁忌众术之经。葛洪《抱朴子?遐览篇》著录有《太平经》50卷,又有《甲乙经》170卷。《襄楷书》李贤注说:《太平经》以甲乙丙丁等为部;每部17卷,是名《甲乙经》。明《正统道藏》收有《太平经》残卷57卷,考其经文,恐非一时一人所成。另有《太平经钞》10卷,为唐道士闾丘方远节钞《太平经》本,使《太平经》“文约旨博,学者便之”(宋邓牧《洞霄图志》卷五)。《道藏》中还收有《太平经圣君秘旨》,主要以选辑《太平经》中论述精气神及真道九首和守一之法。今人王明先生,依据诸经及有关典籍参照合校,编著了《太平经合校》,基本恢复了《太平经》170卷的原貌。 《太平经》的基本内容,是“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觋杂语”。是古代道家和阴阳家的余绪,更多当时巫觋方士、图书谶纬的色彩,内容庞杂。在宗教思想方面,构筑了以后圣帝君、九玄帝君(亦称太平君)为至尊的天神。称“元气行道,以生万物”。重视精气神三者混一的长生不死的神仙思想,及服符诵咒、斋戒叩拜、服气守一,服药针炙等方术方法。宣扬大道主持下的己身报应和承负。在社会政治思想方面:宣扬天、地、人三者相应的兴国广嗣统治术,主张中和阴阳之气以至太平,倡导儒家的伦理道德,表示出对明君清官的拥护和向往。也有一些篇章反映劳动人民反对统治者聚敛财物,主张自食其力和救穷周急等思想。经中多有自相矛盾的论述,但总的反映了在宗教天道论下太平社会的理想。对早期道教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为研究东汉社会情况和道教历史的重要资料之一。 一名《太平清领书》。早期道教主要经典。史载汉代曾先后流行三种《太平经》。《汉书?李寻传》称:成帝时,齐人甘忠可诈造《天历包元太平经》十二卷。据传此经论述灾异广嗣益寿之术,今已失传;《后汉书?襄楷传》云:“顺帝(126―144)时,琅邪(今山东临沂)宫崇诣阙上其师于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清领书》。”唐章怀太子李贤注:“神书,即今道家《太平经》也。其经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部,每部一十七卷也。”另东汉张陵有《太平洞极经》144卷,《道教义枢?七部义》云:“按《正一经》云有《太平洞极之经》一百四十四卷。此经并盛明治道,证果修因,禁忌(原为恶,据《云笈七秽?卷六》校正)众术也。”上述诸经均已佚散,明《正统道藏》(第746―755册)收有《太平经》,仅残存57卷。另有唐代闾丘方远书录的《太平经钞》10卷及《太平经圣君秘旨》。今人有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初版。由于内容庞杂,非一时一人之作,但形成于东汉中后期则是事实。其编撰宗旨是“澄清大乱,功高德正,故号太平。若此法流行,即是太平之时。”(《太平经合校?卷一至十七》)“其言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觋杂语”,“专以奉天地、顺五行为本,亦有兴国广嗣之术”。(《后汉书?襄楷传》)关于天地、阴阳、五行、灾异、鬼神、养生、瑞应、巫术、医学;伦理道德及社会政治思想等方面多有论述。它继承了老子的“道气”论和《管子》的“精气”说以及?冠子的“元气”论,提出气化学说。“天地开辟贵本根,乃气之元也”(卷一至十七),“元气乃包裹天地八方,莫不受其气而死”(卷四十)。但元气及其派生的阴阳中和之气,都是具有感情和道德意识,“元气自然乐,则合共生天地,悦则阴阳和合,风雨调,风雨调则共生万二千物”(卷一百十五至一百十六),阳气“好生”,阴气“好杀”,和气“好成”,“无阳不生,无和不成,无阴不杀。此三者相须为一家,共成万二千物”(卷一百十九)。这与王充的元气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论衡?自然篇》),有着一定的差别,成为道教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把气分为层次有别的帝气、王气、相气、候气、微气(卷一百十五至一百十六),更增加了神秘的情调。作者还提出了三名同心的调和论思想,构成其理想的太平世界。凡事皆包含阴、阳、和三种成分,唯有中和才能“相受共养万物”(卷四十八)。事物都是三名一体,“元气有三名: 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 天、地、人。天有三名: 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 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 父、母、子。治有三名: 君、臣、民。欲太平也,此三者常当腹心,不失铢分,使同一忧,合成一家,立致太平,延年不疑矣。”(卷十八至三十四)“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男女同心而生子,父母子三人同心,共成一家,君臣民三人共成一国。”(卷四十八)但其根本在于作者肯定阳尊阴卑君尊臣卑的思想,阴从阳,民从君,下从上(卷三十六),“夫道者,乃正人之符也”(卷一百十九),即依道家学说而行,即得天道,天下太平。作者又述及阴阳五行灾异说,天意即阴阳之道,所以人要通晓阴阳之理,顺应阴阳之道。“阴顺于阳,臣顺于君”(卷十八至三十四),而“阴阳之道,要在中和”(同上),“中和者人主之,四时五行共治焉,人当调和而行之。”人失道不能顺,忿之。故四时逆气,五行战斗,故使人自相攻击也”(卷九十二)。“今天下日蚀,极天下之大怪也”,“天下之灾异怪变万类,皆天地阴阳之变革语谈也”(卷八十六)。五行推崇火木,火象君,木象生,抑制金、土、水,“兵,金类也,故当急绝之故也”,“金气王则木衰,木衰则火不明,火不明则兵起之象”(卷六十五)。水是太阴,民也。“金王则水相,金王则害木,水相则害火。”(同上)“大起土者,是太后皇后之宫也”。火为太阳,木为少阳,主生主养,代表道德,佗们兴盛,五行有序,天下长治久安。作者还提出了天人相通的神仙观念,把神仙最早划分为六等,“一为神人,二为真人,三为仙人,四为道人,五为圣人,六为贤人”,他们各自生而有命,“此皆助天治也。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风雨,道人主教化吉凶,圣人主治百姓,贤人辅助圣人”(卷七十一)。这样形成道教的神仙系统,最初两级衔接着人间的最高层次,往上则是神仙世界,神人之上还有“无形委气之神人”,“职在理元气”(卷四十二)。一种是天地阴阳神仙系统,另一种是道教独有的神仙系统。助天为治使神仙成为天神的辅助,乃《太平经》的创新。此外,又提出“承负”学说,发展了《周易》“积善余庆,积恶余殃”说,“承者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曰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负者乃先人负三后生者也”(卷三十九)。解说善恶与福福不相一致的现象归因为承负代代积累过失的结果,由家庭延及国家。“过无大小,天皆知之”(卷一百十)有过之后应悔过,“有性之人,目无恶意,虽有小恶,还悔其事,过则除解”,“自责悔过大久,承负解除”(卷一百十一),此外还有在“旷野四达道上四面谢,叩头各五行,先上视天,回下叩头于地”(卷九十七)等手段解除罪过与承负。最后,又提出修道的原则养性与积德并重,忠君、敬师、事亲,“积德不止道致仙”,“孝顺事师,道自来焉”(卷九十四至九十五)。“故父母者,生之根也;君者,授荣尊之门也;师者,智之所出,不穷之业也。此三者,道德之门户也。”(卷七十三至八十五)守一之法及食气服药等都是修道不可缺少的途径。对于后世道教炼养长生、治国安民的教义及神仙崇拜、礼仪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对张角的太平道、张陵的五斗米道等也产生重要影响,是研究道教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料。 道教早期经典。传汉时曾先后流传3种《太平经》,即:西汉成帝时齐人甘忠可的《天官历包元太平经》12卷,东汉末年琅邪(今临沂北)人于吉的《太平清领书》170卷,张陵的《太平洞极经》140卷。均散佚。明《正统道藏》所收《太平经》,仅残存57卷。该书内容庞杂,涉及天地、阴阳、五行、鬼神及当时的社会情况等,宣扬宗教和封建伦理观念,也有一些篇章反映劳动人民反对统治阶级横征暴敛,主张自食其力和救穷周急等思想,对张角的太平道、张陵的五斗米道等产生过一定影响。是研究东汉末期社会情况和道教历史的重要资料。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