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女寿礼――念佛开斋堂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女寿礼――念佛开斋堂分类:【风俗文化】 苏南水乡老年妇女的寿诞――念佛开斋堂仪式活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一般是年届六十、七十的前一年,即逢九做寿。有的老年妇女还要举办隆重的“念佛开斋堂”寿庆仪式活动。多半放在年底年初的农闲季节举行。儿女们每人备一份礼金,老太太也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来举办“念佛开斋堂”的仪式活动,这又简称之为“佛会”。在选订好日子的前二三天,由媳妇为婆母的送“红贴子”给本村55岁以上的老年妇女,邀请她们来参加婆母的“佛会”。贴子很简单,分三行书写,第一行写“请”,中间一行写“佛会恭通,××氏拜”,第三行写“某月某日”。意即××氏在该日举办佛会,恭请你来参加。有的一次发了六十多张红贴,几乎本村的老年妇女全请到。 正式“念佛开斋堂”活动分两天举行,第一天为“寿斋”,第二天为“斋堂”。堂屋的供桌上供奉“男女星官”,有印制的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像的星官奠两尊,另外三尊“王母之神”和三尊“寿星之神”是用红纸画的。书写的对联是“驱恶驱邪驱不正,积福积寿积道德。”横批为“善哉、善哉,佛法无边,神通广大。”供桌上陈放酒杯16个,果品八盘,油盏灯一个,灯后插一面镜子和一杆秤。供桌两旁排列的八仙桌上放满了亲友送来的祝寿礼,有生面条15盘,每盘约10斤面条;糕13盘,1盘约10斤米粉蒸熟的糕;寿桃6盘,每盘60个,1个约半斤,米粉捏制的;还有各种丰盛的菜肴。桌上还放一对粗大的红寿烛,两盘“寿”字香。 院子里搭凉棚,棚下用桌子和门板连接拼成两个5米多长的长条桌。接到红贴来参加佛会的老年妇女围坐在长桌的周围(接到红贴也可不来参加,此事以自愿为原则)。来参加佛会的老年妇女都穿戴整齐,发髻头上插银棚下钗铜子,腰际扎黄布汗巾,此为寿衣中的带饰,带上自己的佛珠和香包等用具,前来与会。主家还专门请了两位老太太来“佛”。念经的内容有:“装香请十五尊老爷”、“小敬酒”、“上寿经”、“献宝”、“寿星经”、“天地经”、“四枝清香”、“大上茶”、“大星经”、“入库经”、“拔木经”、“传香盘”、“自种田”、“点红灯”等等。当念到上寿经时,子孙儿媳要点烛,焚香跪拜,为老太太祝寿。在念“献宝经”时,盘内放老太太的包头巾、银簪、米和蜜豆。老太太自己跪拜、祈祷长寿。 下午行“行香”活动,由儿子捧盘打头,盘内放酒饭菜肴,老太太随后,子媳手捧盛米、豆、麦的小笆斗跟在老太太后面,再后是参加佛会的妇女们,列队走出家门,沿村上的大路绕村子一圈,回到家吃晚饭。晚上请宣卷先生讲“百寿宝卷”中有“增寿经”。 第一天“斋”,全天吃素。第二天为“斋堂”可以吃荤,菜肴也较丰盛。这天的活动与第一天大同小异,只是更为隆重。下午的“行香”活动,做寿的老太太要穿着为自己死后做的寿衣行香,绕村大道走一圈之后,到家院时,要围绕场上已放好纸扎的“金银宝袋”、“米库”、“寿星箱”、“观音箱”等转三圈。念佛老太太念完经后,儿媳们将场上的“米库”捻到手就迅速跑回自己的小家。据说谁最先跑到家,谁家就最“发”。 “念佛开斋堂”的仪式活动,对老年妇女来说,是一生中的大事。通过这项活动不仅为自己祈福增寿,儿孙们为老人做寿、拜寿,他们尊敬老人的实际行动,很使老人引以为骄傲,并为其她老年妇女所羡慕。尽管迷信的色彩很浓,但在当地仍屡禁不止。因为这与人们的理想愿望和信仰分不开,与她们积福积寿,积善积德的传统思想分不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