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女真统治时期山西的文化事业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女真统治时期山西的文化事业

分类:【地域文化】

公元1125年(宋宣和七年,辽保大五年,金天会三年),金灭辽国,辽地尽为金有。不久,攻入北宋京师开封,俘虏徽、钦二宗,北宋灭亡。女真族所建金朝统治了北方。

女真为肃慎族裔,居于白山黑水之间,历史悠久。但是,直到契丹建国,文献上才确立了“女真”的译名,为辽统治下的北方少数民族。女真族的崛起,可谓“其兴也勃焉”,公元1102年(辽乾统二年)始与辽朝对抗,数年间迅速壮大,屡败辽军。公元1115年,完颜阿骨打即皇帝位,建国号为大金,立年号曰收国,仅10年,就连灭辽与北宋,统治范围超过辽的疆域。

在金兵进攻北宋时,太原军民坚决抵抗,守城将近一年,曾一度遏止了金西路军的攻势。二帝被俘后,今晋城、长治一带的人民组织“红巾军”,依托太行山区,开展抗金斗争。金太宗曾派辽降将王伯龙知泽州(今晋城),领兵镇压。红巾军转移到河北、陕西等地,继续抵抗。然而终因南宋高宗和主和派官员极力维护偏安局面,人民的抗金斗争渐归沉寂。

金代河东南路(今山西南部地区)因受战争创伤较轻,文化事业迅速发展,形成以平阳(今临汾市)为中心的版刻印刷业区域。清末学者叶德辉的版本学名著《书林清话》中专列一节,谈“金时平水刻书之盛”。平水为平阳的别称,以城西南汾水支流平水得名,金元时平阳所刻书籍统称为“平水版”。该地区“东连上党,西略黄河,南通汴洛,北阻晋阳”(《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一),土地肥沃,盛产盐、铁,经济发达。稷山竹纸、平阳白麻纸曾经闻名一时,为版刻印刷业提供了良好条件,故该地区书坊林立,书肆荟萃,官府在这里设置专门的机构,管理民营书坊和书铺。著名书坊有“晦明轩”、“中和轩”、“书轩”等。《金史?地理志》在平阳府的物产中特别提到“有书籍”,十分引人注目。

凡接触旧体诗的人都知道“平水韵”,它是元代以降文人学士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尤其为作诗者日常运用。据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考证,平水韵即金代平水文化区的产物。他说:“据黄氏《韵会?凡例》称,江南监本免解进士毛氏晃《增修礼部韵略》、江北平水刘氏渊《新刊礼部韵略》,互有增字;而每韵所增之字,于毛云毛氏韵,于刘云平水韵,则渊不过刊是书者,非著书之人矣。予尝于吴门黄孝廉丕烈斋见元椠本《平水韵略》,卷首有河间许古序,乃知为平水书籍王文郁所撰。后题正大六年己丑(1229年)季夏中旬,则金人,非宋人也。”(《十驾斋养新录》卷五)平水版书籍流传至今的不多,然而有一部“平水韵”,足以代表金代平阳地区的文化水准。

山西南部地区在金代还发生过一件文化史上的大事,即刻印佛教大藏经《赵城金藏》。

这部大藏经因发现于赵城县(今属洪洞)广胜寺而得名,简称《赵城藏》。其刻版地点,从经卷的题跋中可以确定为解州静林山天宁寺,寺内专设开雕大藏经版会,主持其事。如“陶”帙《大集地藏十轮经》第一、第八、第九各卷尾跋云:“绛州太平县吴翼,奉为亡父吴海,特发虔心,谨就天宁寺开雕大藏经版会下镂雕地藏十轮经一部十一卷。”雕版的时间,最早为金熙宗皇统九年(1149年),最晚为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年),历时24年。这是从题跋中见到的雕造时间,实际刊刻时间可能还会长一些。发起刻藏者是一名女子,名叫崔法珍,潞州(今长治市)人。明朝时人说:“昔有女子崔法珍,断臂募刻藏经,三十年始就绪。”

另有记载说:“大定十八年,潞州崔进女法珍,印经一藏进于朝,命圣安寺设坛为法珍受戒为比丘尼。二十一年以经版达于京师。二十三年赐紫衣宏教大师。以弘法寺收倭经版及弘法寺西地与之。明昌四年立碑石,秘书丞兼翰林修撰赵?记,翰林侍讲学士党怀英篆额。”

由此可知,崔法珍发起募刻佛藏,刻成后曾印一部送于朝廷,因此而受戒出家,并获殊荣。从藏经印本上观察,原版纯为私人募刻,观其随处记载施主名氏地里可知。据蒋唯心《金藏雕印始末考》,施主多在晋南,间有秦西。以刊刻年代为线索,寻绎劝募的路线,则始自河津(皇统九年,天德三年,见“日”帙经跋),渡河入秦达于白水、毗沙镇、蒲城(贞元元年至三年,见“缘”、“因”、“声”各帙),又折入晋南太平、解州、夏县、安邑诸地(贞元二、三年,见“唐”、虞”、“宙”、“皇”、“罪”、“鸣”、“食”、“敢”、“伤”、“女”各帙)。至正隆以后,则全以解州为中心,遍及所属安邑(见“似”、“连”、“枝”各帙)、夏县(见“外”、“孔”、“义”各帙)、芮城(“似”帙)、平陆(“见”帙),旁及邻近的长子(见“覆”、“是”等帙)、翼城(“不”帙)、临汾(“馨”帙)、万泉(见“切”、“磨”帙)、荣河(见“密”、“飞”帙)、猗氏(见“节”、“疑”帙),偶见秦中美原(“敬”帙)。捐资刻经者多为晋南人,晋东南与陕西人也有一些。由上述地名可知,刊刻大藏经牵动的范围甚大,几十年中一直是该地区人们关注的一件大事。解州地近平阳,显然有赖于平水刻书的技术和经验。《赵城金藏》于本世纪30年代被发现于广胜寺中,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从日寇铁蹄之下抢救出来,而今成为北京图书馆珍藏的国宝。新编《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即以《赵诚金藏》为主要底本,其学术价值得以充分展示。

金元之际,北方文坛领袖为山西人元好问。金亡之后,山西地方诗人集结在元好问周围,形成河汾诗派。元好问对于金朝的亡国之痛,以及慨然以一代文献自任的情怀,足为女真与汉族文化融合的表征。

元好问,字裕之,自号遗山山人,太原秀容(今忻州市)人。兴定五年(122年)中进士,历内乡令,天兴中除左司都事,转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他在金朝为官时,对少数民族的文化能够认识其精华。如他在那时所作的著名诗篇《论诗三十首》,其中一首评论《敕勒歌》:“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将《敕勒歌》与魏晋、唐代的著名诗什等量齐观,给予高度评价。而且认为燕赵慷慨悲歌的英雄气概与草原壮阔豪放的格调适同一脉,表现出民族交往沟通后所特有的恢宏气度。金亡之后,元好问以金遗民自居,对女真所建政权的兴亡哀感之情思屡发于诗中。如《甲午除夜》诗:“暗中人事忽推迁,坐守寒灰望复燃。已恨太官余面饼,争教汉水入胶船。神功圣德三千牍,大定明昌五十年。甲子两周今日尽,空将衰泪洒吴天。”当然,元好问做金朝遗老,与他的封建伦理观念分不开,也与他出仕金朝的荣显地位顿时失落分不开,但是他自始至终将金代女真政权看作是封建正统王朝,却是这个时期的民族融合成果。这也是他以一代文献自任,致力于完成金朝历史资料纂辑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在家中筑野史亭,采集金代君臣遗言往行,裒辑纪录至百万余言,撰成《壬辰杂编》(今佚);编《中州集》,成断代诗史,以诗存史,用心良苦。元代修宋、辽、金三史,《金史》多取资于元好问的著作,故于三史中独称完备。元好问个人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可以说代表了金代山西文化发展的总体水平。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0:1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