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姑苏社交花入礼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姑苏社交花入礼分类:【风俗文化】 平波如镜漾畦烟, 正是山塘薄暮天, 竞把花篮簪茉莉, 隔船抛与卖花钱。 清代苏州女诗人席惠文的《虎丘竹枝词》,极其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当时苏州虎丘花市的繁荣景象。虎丘的“花”不仅早与虎丘齐名,还给苏州人的生活和交际带来了无限的风姿和情趣。 “白茉莉,白是白,香是香,三分铜钱卖一串,戴勒胸口添标致,戴勒头上更俏相! 阿要买茉莉花……”每天一早,卖花姑娘便提着茉莉花篮成群入市,沿街叫卖。这时,若有人亲戚朋友要结婚、父母长辈要祝寿,或欲去看望情妹妹,就会叫住花娘,买上个花篮或一束鲜花,以作赠礼。 苏州人若有朋友结婚,通常要送一个花篮。花篮,用铅丝扎成镂空的篮架,用花叶或细枝将铅丝缠掩,然后插上各种色彩鲜艳的鲜花,如茉莉、珠兰、白兰、玫瑰、山茶、小红花、康乃馨等。插花的方式是极有讲究的。有的将花插成龙、凤形状,称“龙凤呈祥”花篮; 有的将花插成蝴蝶,称“粉蝶采花”花篮; 有的将花插成鸳鸯形状,称“鸳鸯戏水”花篮。送花篮,含有祝愿新人幸福美满、白头偕老的意义。如果结婚者是姐妹,则要给新娘送花球。花球是给新娘、新郎和男女傧相簪戴的。花球一般用茉莉花或代代花串在细铜丝上,弯成圆形作外圈,中间嵌一朵鲜艳的山茶花,红白辉映、艳丽醒目,再用碧绿的芦松杉草或文竹做球须,取“红花虽美,得靠绿叶扶持”之意。也有送花束的。花束又称捧花,供新郎、新娘在婚礼过程中捧于手上。花束要求花色鲜艳,搭配谐调。花束还可插于花瓶中,以供观赏或者供客人间互相馈赠。 若是有长辈祝寿,儿女们则要给祝寿者送“盘花”。“盘花”用花盘装置,一般用百日花、万年青、玉堂春等花卉,以讨吉利。“盘花”的盘底通常要放些面条,称长寿面。送“盘花”一般要凑双,拜寿时成双成对地供于正堂的八仙桌上。若是年轻人过生日,朋友们则要以花束相馈送,以示祝贺。 若遇葬礼,亲朋就要送个花圈。苏州的花圈大多要用鲜花制扎,常用的花卉是柏枝、茉莉花、代代花及白色的山茶花、月季花等。鲜花制扎的花圈要一直送到墓地,一般不作焚化,只让其自然枯萎。 苏州的妇女十分喜花戴花,俗称“鬓边香”。花种随季节、气候的变化而更换,只要花色鲜艳、花形漂亮、花名吉利就行。一般是春天簪玫瑰、木香; 夏天戴茉莉、珠兰; 秋天插凤仙、桔花; 冬天戴山茶、腊梅。其中尤以玫瑰、茉莉和珠兰最受欢迎。所以,苏州的青年男女“轨朋友”,男的总要时不时地给姑娘送些鲜花,把她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这里,名贵的鲜花就是小伙子给姑娘的最好的见面礼了。旧时,苏州的优伶、歌妓和船娘等,最喜打扮,不可一日无花,外地的客商欲和她们相交。总是要讨好地给她们送些鲜花。 可以说,苏州人在亲朋往来的社交活动中,几乎是“无花不成礼”了。 据有关学者的考证,苏州人种花、爱花、以花入礼的习俗至少在宋时已经形成。宋人龚明之《中吴纪闻》“朱氏盛衰”条云:苏州人朱?“因赂中贵人以花石得幸,时时进奉不绝,谓之‘花纲’。”可见当时朱?是靠以花为礼进行贿赂而发迹的。朱?自己也正如有首谑词所说,“做园子,得数载,栽培的那花木,就那堪爱”,是种过花的。《中吴纪闻》又载曰:当时苏州文人“以牡丹为贵客,梅为清客,菊为寿客,瑞香为佳客,丁香为素客,兰为幽客,莲为净客,酴醵为雅客,桂为仙客,蔷薇为野客,茉莉为远客,芍药为近客”,也可见他们爱花之深。明清以来,苏州虎丘更以盛产花露出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以花入茶、以花入酒、以花入馔、以花为食,与花的关系更为密切。尤其是民间在虎丘山旁造了“花神庙”,并于每年农历二月十二日祭祀花神生日,以此,种花、祀花的习俗便得以代代相传,历久不衰。花在当地民俗中作为一种珍贵礼品,而互相馈赠也就毫不奇怪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