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子弟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子弟书分类:【传统文化】 曲艺曲种。属鼓词之一种。也叫“清音子弟书”。起源于明代末年山东民间。后发展成为北京、河北以及东北各地之大书鼓。清代乾隆年间,由八旗子弟改造为“子弟书”。只有唱词而无说白。分东城调、西城调两个流派。唱词基本为七字句,曲本有数十句短篇,也有分回中长篇,如佚名作《金彩楼》长达32回。曲目多取材于明清小说、戏曲和当时社会生活。清代著名子弟书作家有罗松窗、韩小窗等。子弟书在清代末年已衰亡。 原名“清音子弟书”。北方鼓词的一支。相传由八旗子弟始创于清乾隆(1736―1795)年间。盛传于北京一带,还流传到东北地区。形式比一般鼓词体制有所改进。所采用韵目分为十三部,即北方戏剧曲艺所通用的十三辙。内容极其丰富:(1)取材于明清通俗小说;(2)渊源于元明清杂剧与传奇; (3)当时北京剧场上最流行的京剧题材; (4)描写当时北京社会情况以及风土人情等为题材的作品。其词雅驯, 其声和缓。乐调唱法分东城调和西城调两派。著名作家有鹤侣(代表作品有《借鞋》、《老侍卫叹》等)和韩小窗(代表作品有《白帝城托孤》、《露泪缘》等)。 ①满族曲种。因首创于满族八旗子弟而得名。流行于华北、东北地区。原为清代军中流行的俗曲,乾隆初年传入北京,八旗子弟以此为基础,参照鼓词等形式,发展而成。伴奏乐器为八角鼓,曲调简单。当时重唱词,轻演唱。嘉庆年间传入民间,并产生了职业艺人。嘉庆三年(1798)京旗闲散被遣送盛京,同时传入东北。1900年前后逐渐衰落。在流行的一百多年中,涌现出大批作家和作品。对后来的东北大鼓、京韵大鼓、梅花大鼓产生深远的影响。子弟书作品甚多,大多出于文人之手,文字工整,讲究对仗排比。有影响的东北作家,韩小窗、鹤侣氏等。流传较广的作品有《忆真妃》、《露泪缘》(13回)、《红拂私奔》等。据傅惜华先生《子弟书总目》载,共有446种。②书名。是清代乾隆年间产生的一种鼓词。最初在满族八旗子弟中传唱、故曰“子弟书”。曾盛行于北京、沈阳和东北各地,故也叫“东北子弟书”。对于研究满族文学史,以及近代东北地方史,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满族曲艺。因创始于八旗子弟,故得名。子弟书最初不用乐器伴奏,所以又称“清音子弟书”。相传乾隆时,为庆祝凯旋,令八旗士兵载歌载舞进京,士兵用边关小调,配以八角鼓演唱,轰动京师,称为“八旗子弟乐”。后来,京师八旗子弟参照弹词开篇,创作出最初的子弟书。子弟书没有说白,其唱词每两句必押韵,四句可换韵。韵目为北方戏曲通用的“13辙”。曲调为八旗子弟乐,用三弦伴奏。内容多为颂扬英雄业绩、描写男女爱情。清末渐衰落失传,遗留曲目多由京韵大鼓、东北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等演唱。著名作者有罗松窗、韩小窗、鹤俗等,成就最大者是石玉昆。 因是八旗子弟所创,所以称“子弟书”。又因无说白,全是清唱,所以又称“清音子弟书”。乾隆年间由八角鼓演唱发展而来,曲调为“八旗子弟乐”,用三弦伴奏。先传唱于北京东城,后传入西城,形成了东城调、西城调两派。东城调高亢激昂,多唱英雄豪杰故事;西城调缠绵委婉,多唱爱情故事。子弟书艺人早先多走街串巷,后来定期于茶园、戏园演出,甚至进入堂会。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