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孔子――衣礼天下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孔子――衣礼天下

分类:【风俗文化】

孔丘,字仲尼,儒家学说创始人,中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活动家。身处中国古代奴隶制大变革时期的他,始终以维护氏族贵族统治为己任,极力以“仁”释“礼”,希望以礼制天下。

孔子的服饰形象大多为两种: 一种是冠以缁撮,以之束髻,上身着大袖的宽衣,下穿长裙,围蔽膝,束带,足着重台履,腰佩长剑的行教像。此种装扮是典型的春秋时期男子服饰。还有一种是后世附会的帝王像,当然这是鉴于孔子的贡献。其形象多为头带冕冠, 谚板前后各十二旒。冕服多为玄衣裳,上绣十二章: 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腰间束带,带下佩之以蔽膝。脚穿舄屦。手中捧圭。此像多见于文庙儒家祭祀场所。

孔子的哲学思想同样反映在中国服饰当中,因为作为外在的表现形式,服饰是最鲜活的论据。华梅先生在她的《服饰与中国文化》一书中论述道:“他(孔子)很注意在典章、制度、规范、礼节、仪容中抓住一个很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这就是服饰。服饰不可以无分贵贱、随意为之,这是儒家服饰观的基本准则。再者,孔子为了使 ‘仁’ 渗入个体的人格之中,以利社会的和谐发展,因而认为服饰应具有启发、陶冶人们性情,使人乐于为 ‘仁’ 的内在功能。这样,服饰上所体现出来的社会伦理规范和个体的心理欲求交融统一,极易使服饰成为统治中的有力工具,这是儒家哲学思想影响中国服饰观念的一个突出之处。”

可以说,孔子的服饰形象既是外化的,也是极具内涵的。正如《论语?雍也》中所记载的:“子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确,这句话用在服饰上亦然。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1: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