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孔子思想的基本范畴和仁的基本概念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孔子思想的基本范畴和仁的基本概念分类:【地域文化】 (一)孔子思想的基本范畴
列宁说过,范畴是“认识世界的小阶段,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纲的纲上纽结。” ① 其实认识社会也是一样。孔子学说主要是研究社会的,那么他认识和掌握“社会现象之纲的纲上纽结”,也就是基本范畴是什么呢?是仁、义、礼、乐、道、德。 ②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思想体系可概称为“仁学”思想体系。仁,贯穿于孔子一切思想当中,统帅着其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教育等各个思想,也制约着义、礼、乐、道、德等基本范畴。孔子说的“吾道一以贯之”(《里仁》)的一,就是“仁”。 (二)“仁”的基本概念――“爱人”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论语》中“仁”字出现最多,109次。有人说,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不是“仁”。 ③ 我则认为是仁,不是礼。因为仁是孔子思想基本范畴礼、义、乐、道、德的基本内容,而礼则是仁的表现形式和实现的手段。 孔子对仁的解释很多,但最本质的解释是“爱人”。《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仁”字的本来含义,据《说文》:“仁,亲也,从人从二”,指的是二人以上的关系。孔子思想,主要是研究人际关系的。怎样处理?“爱”是处理一切人际关系的出发点。他认为从爱出发,就会处理好人际关系。怎样爱人呢?那就要遵守礼,以礼办事。所以他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克己”,就是克制自己的私欲,多为人着想,对人实行忠恕之道。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何谓忠恕?从消极方面讲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从积极方面讲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千方百计帮助别人。这是仁的最高标准,是高度的人文主义或者说古典人道主义的光辉旗帜。 那么“复礼”是什么意思呢?有人说就是恢复西周礼制,是复古,开历史倒车。这是望文生义的解释。复有“返也”、“还也”的意思,也有“践履”即实行的意思。实行礼,就是照制度规章办事。孔子是主张“损益”即发展的。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为政》)孔子以继周者自居,自然对周礼有所损益。 照礼办事怎么就达到了仁――“爱人”的目的呢?因为礼是典章制度,在当时也就是宗法等级制度。这个制度规定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不同的身份地位和人与人之间互相对待的态度。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父爱子以慈,子事父以孝,兄待弟以悌,弟对兄以友,朋友之间则互报以诚信。这样,君像君的样子,臣像臣的样子,父像父的样子,子像子的样子,也就是孔子回答齐景公问政时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不同身份地位的人互相间各献出不同方式的爱,人际关系就处理好了,这不是达到仁的目的了吗? 此外,孔子对仁还有很多解释,都离不开“爱人”这个核心。如:《学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是家庭人伦关系互爱的方式,在宗法本位的社会里,家庭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础,在家里讲孝悌的人,为人必信,事君必忠,所谓“孝慈则忠。”(《尧曰》)又:“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善言巧辩,看着脸色办事的人,必然没有诚信,不会真心爱人,所以“鲜矣仁”。《颜渊》载: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办事严肃谨慎,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在朝廷做事没人怨恨自己,在大夫家做事也没人怨恨自己,那一定会把人际关系处理得很好,合乎“爱人”的标准,所以就是仁了。《颜渊》又载: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曰:‘其言也?,斯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乎?’” 司马牛问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说话谨慎。司马牛不理解,又问,说话谨慎算是仁吗?孔子说:做事(也就是处理人际关系)很难,说话能不谨慎吗?说话谨慎,不乱说,不说大话、空话,说到办到,也是“与人忠”的必要条件,所以叫仁。还有: 刚、毅、木、讷近仁。(《子路》)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曰:恭、宽、信、敏、惠。(《阳货》)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宪问》)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恭、宽、信、敏、惠”都是处理人际关系中“克己为人”的德目,“刚、毅、木、讷、勇”则是“克己为人”必要的修养;“博学笃志”者必有为国为民的远大理想,都与爱人有关。然而爱人方式的最高表现是为国、为民、为民族的根本利益而献身,所以孔子说: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哪些人是爱人的榜样呢? 除了孔子推崇的先王之外,孔子认为殷有“三仁”,即殷纣王时,“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子曰:‘殷有三仁焉’。”(《论语?微子》)周灭殷后,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孔子说他们是“求仁得仁”(《述而》)。还有管仲、子产,都是孔子以仁许之的人。这些人不是一般地“爱人”,而是从根本上为国家、为民族做出牺牲和重大贡献,后人长久“受其赐”的人。总之,仁,都是围绕“爱人”这个中心展开的。孔子的仁学,可说就是人学。人学则是先秦齐鲁诸子或者说就是齐鲁文化的一普遍性的内容。如管仲、晏婴、孙武都讲以人为本,孔子、墨子、孟子都讲爱人、重民、贵民,如此等等,都是对人(包括奴隶在内)的人格、地位和尊严的肯定。 对于孔子的仁,郭沫若先生在其《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一文中认为是人类自我意识史上的一次“人的发现”。的确,在孔子的仁学系统里,人不仅脱离了过去对昊天的依附,对上帝的隶属,一变而为主体,确认了人的个体独立人格,而且也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如《论语》中说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我欲仁而斯仁至矣。”(《述而》)人,完全是自主的主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个体独立人格是确定不移的,人与人的关系是平等的,都是真正的“人”,值得爱的人。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