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孙中山的经济思想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孙中山的经济思想分类:【传统文化】 孙中山(1866―1925)的经济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民生主义学说中。民生主义主要包括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基本经济纲领,其实质是要通过民主革命解决土地和资本两大问题。 平均地权。孙中山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批判了地主土地私有制。他指出“人类发生以前,土地已自然存在,人类消灭以后,土地必长此存留”(《社会主义之派别与方法》)。因此土地是自然的产物,不应该归任何人私有。其次,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城市的地租和地价会不断急剧上涨。如地主继续垄断土地,并把地租和地价上涨的收益攫为己有,必然导致“富者日富,贫者日贫,十年之后社会问题,便一天紧张一天了”(《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因此土地应当收归国有,使这部分收益为国家所得。孙中山认为,平均地权是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若能将平均地权做到,那末,社会革命已成七八分了”(《民生主义与社会革命》)。然而,在土地国有化的实现途径上,孙中山不主张无偿没收地主的土地,而希望采用“定地价”的方法。其具体内容是:在革命政权建立后,由地主自报地价,国家照价每年征收百分之一、二的地价税,并保留将土地照价收归国有的权利;以后价格提高的部分则全部归国家所有。孙中山在这里没有正式提出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主张,只是在国民党改组后,才喊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仍设想用和平方法解决土地问题。 节制资本。鉴于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大垄断资本的出现给社会造成的危害,孙中山提出了“节制资本”的经济主张。孙中山认为,资本可分为私人资本和国家资本两种。对私人资本要加以一定的节制,而对国家资本则要大力发展。他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规定:“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而对于适合私人经营的实业,他主张仍应由私人经营。国家要对其给予奖励和保护,并提供必要的便利条件。这样就可以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又防止垄断资本的出现。 此外,孙中山还为振兴中国实业提出了一个具体的计划。他认为振兴实业的重点是交通运输业和农矿工业,但其他产业也不能偏废。他说:“欲谋实业之发达者,非谋其一端之可成效也;必也万端齐发,始能收效。”(《再复李村农论借外资书》)这表明他对社会化大生产中各部门间的联系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同时,为满足大规模振兴实业的需要,孙中山主张要利用外资和外国人才,但也要维护国家的主权。另外,他还提出发行以金为本位的纸币,禁止金银流通,实行钱币革命,以解决财政困难。 孙中山的经济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经济思想的融合。马列主义传入中国后,也对他的经济思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