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孙子兵学渊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孙子兵学渊源分类:【地域文化】 齐国孙子有两个,一个叫孙武,一个叫孙膑。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博兴,还有广饶、惠民两说)其生卒年月不详,大约与孔子同时代。其祖先为陈国公子陈完。春秋初期,因陈国内乱,逃到齐国,改姓田(古代陈、田通用),叫田完。其祖父田书,为齐将,因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由此改姓孙。公元前532年,齐国发生内乱,孙武逃到吴国。20年后,被伍子胥推荐给吴王阖闾为将,帮助吴王改革,发展政治、军事力量,使吴成为强国,一度称霸中原。《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阖闾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于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因此成为著名军事家。更重要的是他著有兵法,创始兵家学说,成为兵学祖师,伟大的军事理论家。其理论历代盛传不衰,中国古今军事家无不效法孙子。当代孙子更是走红世界,不仅军事家奉《孙子兵法》为经典,就是企业界、商业界也把《孙子》视为指导竞争的法宝。诚如毛泽东评价说:“孙武子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的行动。” ① 又说“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 ② 孙膑,字伯灵 ③ ,战国齐人,司马迁说:“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生阿(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鄄(今山东鄄城)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膑曾与庞涓同学于鬼谷子。庞涓为魏将后,嫉忌孙膑才能在自己以上,便骗去加害,膑(砍去膝盖骨的一种刑罚)其双腿。被齐国使者暗中救回之后,齐威王问其兵法,很器重他,“遂以为师”。孙膑以军师身份帮助齐将田忌,出谋画策。在流传千古的“田忌赛马”中,使田忌一举获胜,得了千金,显示了孙膑智谋的高明。之后又辅助田忌用兵打仗,屡败敌人。特别是在公元前353年“围魏救赵”的桂陵(在今山东菏泽市东北)战中,大破魏军,擒获魏将庞涓 ① 。公元前341年又在马陵之战中,杀庞涓,擒魏太子申。使齐国威震华夏,孙膑也扬名天下。 但是,由于孙膑屡立奇功,反而遭到齐相邹忌的嫉妒和排挤,而“不得入齐”(《战国策?齐策》)。自此之后,孙膑事迹再不见记载,可能是携弟子隐居深山去了。近人根据《莒州志?古迹》载:莒县东南百里甲子山前麓有孙膑洞,经过调查和考证认为,“这里大概就是孙膑晚年隐居的地方。” ② 因为这里既非孙膑生地,也非其食采封邑,而以其大名名洞,且有其与弟子的塑像,必定事出有因。再是这里山水环绕,泉清洞深,境极幽静,是隐居的好地方。三是这里既远离齐都临淄,可避其政敌加害,又避开其老家阿鄄之间,使人不知其去向。同时又不出齐境,以慰爱国之心。孙膑选择此处隐居,在此总结春秋战国以来的战争经验和个人战争实践,著书立说,成其兵法,是合情合理的。 《孙膑兵法》在《汉书?艺文志》尚著录89篇,图4卷,东汉时失传。直到1972年在山东临沂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兵书中与《孙子兵法》、《尉缭子》、《六韬》等书一起发现。但只有30篇,11000多字。这次发现解决了历史上的一大疑案:因为自汉以后1700多年不见《孙膑兵法》,人们怀疑《史记》和《汉书》的记载,或认为孙子只有一个,或认为只有《孙子兵法》而无《孙膑兵法》等等。《孙膑兵法》的发现解决了人们的怀疑,丰富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宝库。也为齐鲁文化的兵学增添了研究的内容。《孙膑兵法》是《孙子兵法》的继承和发展,二者联系起来研究更可看出孙子兵学的体系和齐文化的历史渊源,也可反映出春秋和战国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思想特点。 《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是中国先秦最重要的军事理论著作,堪称兵家的代表作。这两部兵法,可概称为孙子兵学。孙子兵学既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产物,也是中国历史,尤其战争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的根源,同时也与孙氏家学渊源有关。 (一)孙子兵学的渊源
兵学,军事思想理论,是战争规律的总结和概括。战争,这一人类历史上自相残杀的怪物,似与人类文明相反,时常给人类文明以严重破坏。然而,它却与人类文明共生,二者形影不离,都是人类文化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在古人类文明发生的过程中,也就是原始社会开始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原始社会末期,它就发生了。如中国上古传说时代的炎黄大战、黄帝与蚩尤的大战、共工与祝融氏的大战等,皆是人类由野蛮向文明过渡的表现。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之后,不用说,战争就屡见不鲜了。如果说“禹传子,家天下”是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那么经过夏、商、周三代,至孙子生活的时代,已有近2000年。如果从炎黄大战开始,至春秋战国时期,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了。在这3000年的历史当中,战争是时常发生的。阶级间的战争、国家间的战争、部族与部族之间的战争、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的战争,可说是数不胜数。在战争当中,一些阶级、一些国家、一些部族、一些政治集团胜利了,一些阶级、国家、部族和政治集团失败了或消灭了,那是十分无情的、残酷的。如《孙子》开宗明义第一章就说的:“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既然战争关系着人民的生死,国家、民族、阶级和集团的存亡,那么,战争的双方,为了取胜,就不能不研究它的规律。炎黄以来3000年战争历史积累的资料,正是孙子兵学赖以产生的基础。 (二)孙子兵学是时代的产物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大转折的时代,也就是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新旧阶级、新旧制度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只能诉诸武力。其表现是,王权衰落,诸侯争霸,大国竞雄,礼义失去约束,你讨我伐,战争连年。据《春秋》一书记载统计,仅春秋242年间,列国战争就有483次,会盟450次,共933次之多 ① ,平均每年约战争两次,会盟两次,只著名的战争就有几十次。“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孟子?离娄上》)“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孙子兵法?火攻篇》下引《孙子》只注篇名)。国君战将,为保卫国家的安全,不得不研究战争的规律、战争的根源、性质、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要素等,以制定取胜的战略战术。孙子生在这样的年代,又出身于军功世家,身为将帅,形势迫使他们,必须研究战争,总结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战争经验,以指导自己和世人认识战争规律,有效地进行战争实践。于是《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就应运而生了。 (三)孙子兵学的齐文化渊源
齐国是一个有传统的军事大国。其始祖姜太公就是一个伟大的军事理论家和实践家。他曾辅佐周王(文、武)夺得殷朝的天下,东征西讨,出谋画策,有着丰富的战争实践经验,他又善于总结以往的战争经验,研究军事理论,如他研究黄帝《阴符》,为《阴符经解》作注,著有许多兵法专著,如《省伊尹太公》囗卷(《王氏汉书?艺文志考证》著录),《黄帝太公兵法》三卷(《宋史?艺文志》著录),《黄帝太公三宫法要诀》一卷(《隋书?经籍志》著录),《六韬》有多种版本,史籍多有著录,《吕望秘书》(《文渊阁书目》著录),《当敌》一卷(《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周吕书》(《隋书?经籍志》著录一卷),《周书阴符》九卷(《隋书?经籍志》著录),《太公金匮》(清嘉庆向经常丛刊本)等等。这是其一。其二,齐国受封时享有征伐特权,召康命姜太公,在齐国周围地区,“五侯九伯,若实征之”,齐由是得征伐,于是形成了重视军事的传统。之后,春秋初期,桓公称霸,管仲著书,《管子》中有管仲对军事理论的论述,如《管子?七法》中的《为兵之数》、《选陈》等。以后,齐国一直保持军事大国的地位。田氏代齐后,重视军事的传统和军事大国地位仍未改变。重视军事和齐国的军事大国地位,是孙子兵学产生的文化渊源。 (四)孙子兵学的家学渊源
孙子出身于齐国田氏军功家族,其族内多有名将,孙武祖父田书,就是因为破莒有功而被赐姓孙氏并食采乐安的,看来是员勇将。齐景公时的司马田穰苴,虽出身“庶孽”,但能文能武。司马迁说他是“文能附众,武能威敌”的名将,世传有《司马法》、《司马子》等兵书。孙武生于将门,肯定兵学列在其家教当中。这是其成为伟大军事家和兵学祖师的家学渊源。《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公元前512年,伍子胥向吴王推荐孙武时,孙子是以兵书去见吴王的。故吴王说:“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见《孙子兵法》成书时,孙武尚未为将,没有具体实践经验,其著《孙子兵法》的资料只能来源于间接经验――书本知识和家学。从《孙子》13篇的内容看,孙武对历史上的战争十分熟悉,全面地总结了以往战争史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孙子兵法?计篇》云:“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这一思想明显总结了周朝灭殷的战略战术思想。《史纪?周本纪》记载:周武王在发动灭殷的牧野之战以前,采取了“鸷鸟将击,卑身翕翼;猛兽将捕,?身府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的斗争策略。概括地说就是“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孙子?军争》“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战术思想,是公元前齐鲁长勺之战经验的总结。在长勺战中,鲁国采用曹刿的战术:敌人一次擂鼓进攻,鲁军严阵不动;第二次进攻,还是不动;第三次进攻,敌人冲击不动便泄了气,开始撤退。曹刿抓住这个时机发起进攻,一举大败齐军。战后鲁庄公问曹刿取胜的经验,曹刿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左传?庄公十年》)。《孙子?行军》有对“绝水而来”的敌人,应当“击其半渡”。这种战术思想似乎来自楚宋泓水之战的教训。公元前638年,楚宋泓水之战中,楚军渡水而攻宋。宋大夫子鱼建议宋襄公等待楚军半渡而击之,而宋襄公不听,以为“击其半渡”是不仁不义。结果楚军顺利渡河,一举打败宋军。宋襄公重伤,羞愧而死(《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孙武的这些战史知识,当时只能来源于家学。孙膑是孙武之后世子孙与孙武有同样的家学渊源。 孙子兵学,不仅是齐文化的产物,也是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兵学和军事思想在齐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是齐文化与鲁文化,以至与其他地域文化不同的突出特点。先秦(包括夏商西周)有关军事思想的著作能称得上兵书的、见诸历代史籍著录的77种,有40多种属于齐国人的著作 ① 。而先秦著名军事家,特别是军事思想家,也多出自齐国,如姜太公、管仲、司马穰苴、孙武、孙膑、田忌、田单等。研究齐文化,就必须研究兵学,研究以孙子为代表的兵学。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