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孙膑兵法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孙膑兵法分类:【传统文化】 亦称《齐孙子》。战国时孙膑著。《汉书?艺文志》著录《齐孙子》89篇,图4卷。其后亡佚。1972年于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中发现其残简30篇,凡11000余字,经整理,1975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孙膑兵法》继承发展孙武军事思想,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观点。确认战争为物质力量之较量,“战者,以形(物质)相胜者也”;取胜之道千变万化,“形胜之变,与天地相敝(尽)而不穷”,不可“以一形之胜胜万形”(《奇正》)。主张知“道”(指战争性质及规律等)。“夫安万乘国,广万乘王,全万乘之民命者,唯知道。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阵则知八阵之经”(《八阵》),颇多卓见。 为战国中期著名的军事家孙膑所著。孙膑为孙武的后裔。真名失传。出生于齐国阿鄄之间(今山东阳谷、鄄城一带)。史称孙膑曾与魏人庞涓向鬼谷子先生学习兵法。庞涓为魏国将军后,因妒忌孙膑的才能,将其骗至魏国施以膑刑(一种削去膝盖骨的刑罚),后被齐使者秘密带回齐国。经将军田忌举荐为齐威王的军师。在齐、魏争霸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孙膑采用“围魏救赵”、避实击虚等战法大破魏军,迫使庞涓自杀,齐国成为当时雄踞东方的大国之一。孙膑总结战国中期以前的战争经验,写成了《孙膑兵法》。 《孙膑兵法》又称《齐孙子》。《汉书?艺文志》载:“《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以后失传。现在的竹简本《孙膑兵法》,是1972年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经整理、注释、编纂而成。共364简,11000余字,分上、下两编,各15篇。 《孙膑兵法》在继承《孙子兵法》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形势提出了若干有价值的观点和原则。在对待战争问题上,孙膑主张“战胜,所以在(存)亡国而继绝世也。战不胜,则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是故兵者不可不察”。面对战国诸侯纷争的局面,他鲜明地提出:“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的主张,认为仁义礼乐并不能制止争夺,只能以战止战。但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是有道而得人心。他说:“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以决胜败安危者,道也”。其次,进行战争必须有充分的物质准备。在这里,孙膑已清醒地看到政治、经济与战争之间是有机联系的整体。 在作战指导上,孙膑提出:欲保国泰、欲立君威、欲使民安,必须懂得用兵之道,即知阵(军阵》、势(兵势)、变(机变)、权(主动权),“察此四者,所以破强敌,取猛将也”。他十分强调创造有利的作战态势,比如用“必攻(敌之)不守”以达批亢捣虚;示弱以麻痹敌人;“能分人之兵”以达敌分我合等。“孙膑贵势”是其军事思想的一大特点。在战法上,孙膑主张灵活多变,指出“以一形之胜万形,不可”。另外,孙膑对奇正也作了专门论述,认为奇正变化无穷,全在于部署和使用兵力时灵活掌握。 在军队建设上,孙膑强调“兵之胜在于篡(选)卒”,即严格挑选士卒。其次是用“义”、“仁、“德”、“信”进行教化,以法规律令约束军队,使之令行禁止。作为“王者之将”,除了具备德、信、忠、敬等品格外,还须上知天道,下知地理,内知民心,外知敌情,对阵时则掌握八阵之要。《孙膑兵法》作为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军事思想的代表作,对《孙子兵法》的一些作战原则有进一步的发展。 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之古兵书。1972年出土,经整理已发现440余枚简、字数达11 000字以上。1975年银雀山汉简整理小组编定出版《孙膑兵法》原简影印释文、注释线装大字本,及简注平装通行本两书。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十五篇,有《擒庞涓》、《见威王》、《威王问》、《陈忌问垒》、《篡卒》、《月战》、《八阵》、《地葆》、《势备》、《兵情》、《行篡》、《杀士》、《延气》、《强兵》等。下编十五篇为:《十阵》、《十问》、《略甲》、《客主人分》、《善者》、《兵失》、《将义》、《将德》、《将败》、《将失》、《雄牝城》、《王度九夺》、《奇正》等。上编各篇皆记“孙子曰”或“威王曰”,下编则无此字样。据史书记载:孙膑为战国时齐人,为孙武后世子孙,其生卒年月不可考,约与商鞅、孟轲同时期。曾与庞涓一起学过兵法。后来庞涓在魏当将军,“自以为能不及孙膑”,秘密召孙膑至魏,借故施以膑刑(去膝盖骨),并加以软禁。以后孙膑在齐国使臣的帮助下秘密回到齐国,并任齐威王军师、辅助齐将田忌多次打胜仗,最著名的就是公元前353年的齐、魏桂陵(今山东荷泽东北)之战,大破魏军。但其军事著作《孙膑兵法》早已失传,《隋书?经籍志》中即不见著录。因此,宋以后,特别是明、清以来人们对历史上之孙武和孙膑是一人还是两人以及是否各有兵法传世等问题,都存在着种种争论。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的出现,不仅解决了上述悬案,而且为研究古代军事思想提供了宝贵资料。其中有许多历史资料为以往传世古籍中所缺载,或与其记载不同,从而也为古代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 中国古代军事名著。战国中期著名军事家孙膑所著,与春秋末年杰出军事家孙武的《孙子兵法》一样,在我国历史上都是备受推崇的军事著作。据《汉书?艺文志》记载:“《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隋书?经籍志》中却不见著录,盖隋以前已失传。1972年4月,从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葬中,与《孙子兵法》及其它先秦兵书同时发现了失传一千余年的《孙膑兵法》,从而解决了自宋代特别是明清以来,人们对于孙武和孙膑是否各有兵书传世的种种争论。《孙膑兵法》总结了战国中期以前的作战经验,继承和发展了孙武兵法的军事观点,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孙膑在对待战争问题上,明确主张“战胜而强立”、“举兵绳之”,以兵“禁争夺”。他在肯定战争不可避免的同时,主张对战争持慎重态度,强调“事备而后动”,方可“兵出而有功,入而不伤”;在战争问题上另一个有价值的思想,是着重指出战争指挥者必须知“道”(战争的客观规律和指导规律),把其军事思想建立在一个较为科学的基础之上。《孙膑兵法》残简中占篇幅最多而且内容最为丰富的,是有关作战指导方面的论述,尤其是其中“以寡击众”、“必攻不守”、“势备”、“因地之利,用八阵之宜”等思想。他认为要做到以寡胜众,以弱胜强,关键在于集中自己兵力,分散和牵制敌军;主张在战争中应以进攻战略为主,并十分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作战态势,以掌握战争的主动权,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在治军问题上,他认为:“兵之胜在于篡卒,其勇在于制。”明确提出:“不信不赏,百姓弗德。不敢去不善,百姓弗畏。”并强调对士卒和民众要善于因势利导,赏罚分明,从而将士卒的勇敢作为致胜的因素之一,肯定了“民”心对于战争胜败的影响。孙膑的军事理论,初步分析了事物的两重性和可变性,基本上认识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孙膑兵法》堪称我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在战争问题上运用的典范。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