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孝亲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孝亲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社会封建家礼规定的女儿事亲的行为规范。“孝”是儒家提倡的道德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亲”,双亲。未嫁女子,与父母共同生活,主要应孝敬父母。出嫁之后要终身生活在夫家,没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报效父母的养育之恩,故封建家礼规定:“女子在堂,敬重爹娘。每朝早起,先问安康。寒则烘火,热则扇凉,饥则进食,渴则进汤”(唐宋若莘《女论语》)。清《闺训千字文》:“孝顺父母,惟令是行,问安侍膳,垂手敛容。”清《改良女儿经》规定:女儿“早早起,出闺门,烧茶汤,敬双亲,勤梳洗,爱干净,学针线,莫懒身,父母骂,莫作声。”父母有病,女儿要精心竭力侍疾,“父母有疾,身莫离床,衣不解带,汤药亲尝,祷告神碉,保钓安康”(《女论语》)。父母去世,女子要为父母治丧服丧,未嫁之女和“反嫁”之女服斩衰三年。 中国最基本的传统道德规范之一。发轫于古代宗法制度。甲骨文中已有“孝”字,意指“奉先思考”。金文中亦载:“天子明哲,觏孝于申(神)。”《诗经》也说:“有孝有德”(《诗?大雅?卷阿》)“永言孝思,孝思惟则。”(《诗?大雅?下武》)提出孝道是天下的准则,最大的德行是永远躬行孝道。不过,此时孝之对象还大抵限于“祖孝”、“皇神”,孝的意义只是介于宗教与伦理之间。到了孔子,作为伦理规范意义的孝,开始完全突显出来。孔子提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并视“无违”为孝亲的基本原则。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孝亲思想,提出:“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孟子?离娄上》)“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万章上》)把事亲、尊亲看作人生最高的道德表现。此后,孝之观念经由秦至汉的演变,而扩张到使人世间一切事务、一切德行,莫不以孝为中心。《礼记》说:“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祭义》)。又说:“仁人之事亲也如事天,事天如事亲”(《哀公问》)。《吕氏春秋》说:“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纲纪也。”(《孝行览?孝行》)《孝经》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也。”(《三才章》)又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圣治章》)。宋以后,儒家思想家更是进一步宣扬“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终将“孝亲”推至“愚孝”。综括儒家的“孝亲”有三层含义,这就是“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第一,事亲。一要孝敬自己的祖先,即所谓“追孝”、“享老”。要“守其宗庙”(《孝经?卿大夫》),“守其祭祀”(《孝经?七章》),承继祖业。二要恭谨地事奉父母,养亲、敬亲、尊亲,这也是“孝亲”的基本要求。孔子提出,对父母既养且敬,又使之愉悦,且“无违”于父母的意志,才能称之“孝”。孟子指出:“大孝终身恭父母。”(《孟子?万章上》)又说:“食而弗爱,豕畜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孟子?尽心上》)《孝经》也提出:“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庶人》),且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第二,事君。要效忠君主。《吕氏春秋?孝行览》说:“人臣孝,则事君忠”。《礼记?祭义》说:“事君不忠非孝也。”《大戴礼记?曾子本孝》说:“忠者,其孝之本与!”《孝经?广扬名》说:“君子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第三,立身行道。《礼记?祭义》说:“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教以慈睦,而民贵有亲;教以敬长,而民贵用命。孝以事亲,顺以听命,错诸天下,无行不立。”《孝经?开宗明义》亦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总而言之,儒家的“孝道”观,有精华也有糟粕,它对中国人的人格特质及行为模式有极大的影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