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学在官府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学在官府

分类:【传统文化】

夏、商、周学校制度的主要特征。亦称学术官守。在当时“世官世禄”的贵族政治制度下,学术文化和教育事业完全由官方所垄断。学校通常设在天子或诸候的都城内,实行官师合一,政教合一的政策。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造就宗法制度的世袭接班人。国学只有王子和诸候、公卿大夫之子及地方乡学的优秀生和诸候所贡之士才能入学,一般平民子弟和下级官吏子弟则难有就学机会。其时,典章文物悉掌之于官,如典、谟、训、诰、礼制、典章,皆藏于秘阁,有专官执掌,士之欲学者,必就典书之官而学之;凡礼、乐、射、舞所用的器具,都藏于宗庙,专供祭祀享燕之用,士之欲学者,必就典乐之官而习之。因之民间无书而惟官有书,民间无器而惟官有器,学术既专为官有,故教育非官莫属,有官斯有学,有官斯有习,官守学习,皆出于一,这是官师不分的所由来。《礼记?文王世子》:“春诵夏弦,太师诏之;瞽宗秋学礼,执礼者诏之;冬读书,典书者诏之。礼在瞽宗,书在上庠。”学校的教师都由官吏兼任,官即是师,师即是官。“官师合一”渊源于原始社会长老制度。“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礼记?学记》)古人君师并称为极言师道之尊,以明教化之责。夏、商、周教师皆为国家职官。天子之师为太师、太傅、太保;国学由大司乐职掌,上有太史、宗伯,下设乐师、师氏、保氏、大胥、小胥等;乡学由大司徒职掌,下设教官乡师、乡大夫、州长、党正、父师、少师,教育机构与行政机关不分,学校既是施教的场所,又是祭祀、献俘、献馘等政治活动的地方。《礼记?王制》:“天子将出征……受成于学;出征,执有罪反,释奠于学,以讯馘告。”诸侯

宫也是君主与群臣饮酒尊老、审讯战俘、庆功献囚之所在。乡学诸校也同样是举行飨礼、酒礼、飨射之礼,养老尊贤,以及士人议政的地方。西周以前非官无学,非官无师,学术皆在官府。“学在官府”制度的产生,完成了从原始、自然形态的教育向专门化、学校化教育的过渡。直至春秋时学在官府的局面才开始改变,最终被封建官学和私学所代替。

又称“学术官守”。夏、商、西周文化教育制度的特点。其表现有二:一是官师合一,为师者必为官或退仕。一方面,国君和官吏都负有教化百姓的职责,所谓“是居官之人,亦即教民之人也。”(《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第13页注。)另一方面,宫廷教师、国学和乡学的教师皆由国家职官太师、太保、太傅、大司乐、乐师、师氏、保氏、大胥、小胥、大司徒、乡大夫、乡师、父师、少师等兼任。二是政教合一,学校既是施教的场所,又是进行祭祀献俘献馘等政治活动的地方。《礼记?王制》:“天子将出征,……受成于学;出征,执有罪反,释奠于学,以讯馘告”。上述情况出现的原因,近人黄绍箕分析道:“古代惟官有学,而民无学。其原:一则惟官有书,而民无书也。典、谟、训、诰、礼制、乐章、皆朝廷之制作,本非专为教民之用。故金滕玉册,藏之秘府,悉以官司典之。士之欲学者,不知本朝之家法及历代之典制,则就典书之官而读之……一则官有其器,而民无其器也。古代学术如礼、乐、舞、射诸科,皆有器具,以资实习,如今之学校实验格致之器,非一人一家所能毕备……学术既专为官有,故教育亦非官莫属。”(《中国教育史》,1902年版,卷四,第2-4页)至春秋时,私学兴起,学术下移,此种状况被打破,代之而起的是私学昌盛。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5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