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它山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它山堰分类:【传统文化】 我国最早使用大块石叠砌拦河滚水坝的水利工程。位于今浙江宁波西南50余里的鄞江桥镇的西南部。唐大和七年(833)鄞县(今宁波市)县令王元 主持修建。王元 利用它山“两山夹流,铃锁两岸”的优越坝址兴筑阻咸、蓄淡和引水的渠首枢纽工程,把鄞江上游水引入内渠南塘河,并在内河与外江之间围堤建闸,把江河分开。堰上之水,平时七分入河,三分入江;涝时七分入江,三分入河。又在南塘河下游兴修乌金(现名上水碣,距它山堰7公里)、积渎(现名下水碣,距堰9公里)和行春(现名石碣,距堰18公里)三碣,涝时可将多余的水排入甬江,旱时利用潮汐的顶托纳淡水入湖。它山堰既可灌溉鄞西平原广大的农田,又可引水入宁波,蓄潴成日、月二湖,以供居民饮用。它山堰的坝体结构,创造性地以大块石叠砌而成。据宋人魏岘记载,它山堰全长42丈,堰高无记载。目前堰身已被沙淤没,露出的顶部全长134.4米,堰面第一级宽3.2米,高0.65米,第二级宽4.8米,高1.3米,均用长2~3米,宽0.5~1.4米,厚0.2~0.35米的条石砌成。它山堰是唐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其设计和施工都很先进。经历代不断增修,继续发挥效益,至今其灌区及其防洪保护的鄞西平原的农田,已超过24万亩。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鄞江镇它山旁。建于唐文宗大和七年(833),至今保存完好。堰全长135米,宽5米,高约10米。堰面用2―3米长,0.5至1米宽,20―30厘米宽的石块砌成,堰身为木石结构。与堰配套的有乌金、积渎、行春三础Q吆痛的作用是把鄞江与内塘河隔开,起到阻咸、蓄淡、泄洪和引水灌溉的作用,使鄞西160平方公里的农田受益。由于它山堰的构造独特,水利效益显著,引起国内外水利专家们的重视,常有国内外研究者前往参观。堰的周围有它山庙、四沙闸及古碑等遗迹。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