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守制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守制

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丧葬仪礼,指官员遇丧时遵守居丧制度。其主要内容是: 其一,要解除职务,谢绝应酬事务,在家守孝二十七个月 (不计算闰月); 其二,禁止婚娶,丧中婚娶被认为是违背礼制的; 其三,禁止饮宴;其四,禁止赴考。起初限制极严,即使是缌麻之丧 (五服中最轻的一种,仅三个月丧服)也不准赴考。到了明代,限制放宽,除了服三年之丧的不得赴考外,余者皆不限。对于守制在家的官员,皇帝一般都要派遣官吏前往慰问,并赐给钱米等物。如因军事需要或其它特殊原因,守制没有期满,朝廷亦可强令其出仕,这叫夺情起复,亦称“墨?从事”。

旧时布依族居丧习俗。布依族老人去世后,其家人一般须守孝三年。丧家在死者安葬七七四十九天后,举行脱孝仪式可以脱去孝衣孝帕,但仍继续守制三年,在此期间有各种禁忌。一般不办喜事,春节期间不贴红对联。第一个春节贴白色对联: “守制不知红日落,思亲惟望白云飞”。第二年春节贴绿色对联:“守制常读陈情表,思亲惟念蓼莪诗”。第三年春节贴黄色对联:“守制三年易满,思亲百代难忘”等。三年居丧期间所贴春联皆为寄托哀思之作。此外,孝子不吃鸡头,做客不坐上席。满三年后方可结束守制,转入正常生活。

即俗话所说的“守孝”。明清以前,丧父母者要守孝三年,儒生逢考不能应试,为官的须离任回家,称“丁忧”。守孝期间不办婚姻喜事,不着华丽衣服,不理发;过年不能写红纸对联,而是头年蓝、二年黄、三年淡红。多写“天下皆春色,吾门独素风”,或“守孝三年易满,思亲百世难忘”。民国时期守制,官不离任,儒生逢考可应试,约束渐松。

从初丧数起,13个月为“小祥”,25个月为“大祥”,27个月为 “吨”。在此期间,灵台前每天上饭致供,孝子不得过年、娶亲,正月初一不得外出拜年(到第二天才能出去拜“晚年”),宴会不得坐首位,家里人不能穿红衣服,不能放鞭炮。第一年春节,要贴白色门对;第二年贴蓝色的;第三年贴黄色的。百日、周年都要请僧道念经、放焰口举行祭奠。27个月时,要请僧道诵经祭奠,吨祭以后,撤去座台,将神主捧入家堂(家堂为一木龛,内奉“天地君亲师”和历代祖先牌位,一般悬于堂壁之上)。即日脱孝除服(苏中等地也有在24个月时脱孝除服的)。脱孝也有一定仪式,僧人念经,设供桌祭祀,女人扎红线,门前贴红对联。自此,每遇亡人去世之日,请僧道设斋致祭,一年一度,至十周年后,改为每十年一祭。每遇亡人整十生辰纪念日,则做阴寿一次。家中祭祖,须多放一副杯筷。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