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安代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安代舞分类:【传统文化】 流行于中国内蒙东部的蒙古族民间歌舞。相传最早是为患有“安代”病者驱疾而得名。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舞者双手各执一巾,由一人领唱,众人相和,边歌边舞,节奏热烈。歌词即兴创作,动作朴实奔放。以前常带有迷信色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展为集体舞蹈,在节日或娱乐时表演,用以表现蒙古族民欢快喜悦的情绪。 蒙古族传统民间歌舞。“安代”或作“敖恩代”,蒙古语音译,意为“抬头起身”。多在节日、欢宴和聚会时歌舞。广泛流传于内蒙古各地。起源传说不一。一说从前郭尔罗斯旗(今属吉林)有位蒙古族老人,其女久病不愈,遂驾车载女外出求医,行至库伦旗,轴断不前。老人焦急万分,绕车边转边歌,感动众人应声齐歌共舞。病人受到安慰,忽然病愈,抬头起身,故名。安代舞为集体舞,人数不拘。一人领唱,大家应和。每人手持绸巾或手帕, 或手提衣襟, 重踏脚步。动作简单、纯朴、有力, 气氛热烈。它吸取了蒙古族民歌、好力宝、祝赞词和咒语等传统文学形式。唱词多为歌手和群众即兴口头创作。曲调多达四 十余种,优美动听,节奏明朗,伴奏乐器简单。解放前盛行于内蒙古东部,受萨满教影响较深,多用以为“安代病”(即“相思病”之类)患者高歌狂舞,借以劝慰和启发病人倾吐隐衷,祝福早日康复。解放后经过改编,内容与形式均有很大发展,思想性、艺术性也有提高。并改编成舞剧。 蒙古族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安代”是蒙古语音译,意为“抬头起身”。广泛流行于内蒙古各地,是一种集体舞。每当欢庆、聚会、节日时,能歌善舞的蒙古族群众便跳起了安代舞,人数不限,一人领唱,众人应和,边歌边舞。每人双手各执绸巾或手帕,也可手拉衣襟随乐曲节奏而舞,动作简单有力,朴实奔放,气氛热烈,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热情、粗犷的性格特征,具有古代北方游牧、狩猎民族舞蹈的遗风。安代舞吸收了蒙古族的祝赞词、好来宝等传统文学形式,歌词由领唱者和群众即兴口头创作。曲调达40多种,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明快。安代舞过去受萨满教影响,具有迷信色彩,现在经过改编,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有很大发展,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也有提高,深受广大蒙古族人民的喜欢。 蒙族民间舞蹈。又称“查干额利叶”(唱白鹰)。流行于内蒙东部的哲里木、昭乌达盟和黑龙江省郭尔罗斯蒙古自治县,以及辽宁省阜新蒙古自治县等地区。源于古代萨满巫师为人驱邪治病,从事吟唱韵文,并伴以手舞足蹈的法事祈祷活动(俗称跳大神)。形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安代舞的基本动作是舞者左手叉腰,右手在胸前上下甩动彩绸巾,右脚原地踏步,有单甩巾踏地、双甩巾踏地、甩巾踏步等。集体表演时,队形呈圆形,舞者双手各执一彩绸巾,一人领唱,众人相和,边歌边舞,歌词多为即兴创作,舞姿热情奔放而朴实、刚健,节奏强烈。 蒙古族传统民间歌舞。“安代” 系蒙古语音译,意思是“抬头起身” 。广泛流传于内蒙古各地。相传一蒙古老人驾车载病女出外求医,走到库伦旗时,车轴忽断,老人焦急中绕车而歌,众人受到感动亦随之歌舞。其女受到安慰,病霍然而愈,遂 “抬头起身” 。这是集体舞,人数没有严格规定。由其中一人领唱,大家应和。参加者手持绸巾或手帕,或手提衣襟,重踏脚步,动作纯朴有力,气氛热烈。常在节日、欢宴时歌舞。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