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安多藏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安多藏戏分类:【地域文化】 流传于青海、甘肃、四川等安多藏区的藏戏剧种。18世纪末期,青海黄南隆务寺的喇嘛在举行夏令安居后的“呀什顿”(夏日宴会)游乐活动时,根据在西藏习经时所看到的藏剧和背回来的藏剧经文本,开始以安多语和安多民间说唱来表演藏剧故事片断。19世纪中叶后,演出的唱腔、音乐、表演形式、服饰都有了新的发展,除了编演小剧目,如《贡保多吉听法》外,还能演出完整的《诺桑王子》。以后,在二世嘉木样活佛的倡导下,甘南拉卜楞寺的贡塘仓丹白准美也开始采用藏戏的手法,编演了《半抱日巴十万道歌集》中一段猎人受教化的故事,当时称为《鹿舞》,于每年藏历七月八日雪顿节时演出。20世纪40年代,五世嘉木样活佛从西藏学法回到拉卜楞寺,又一次倡导发展安多藏戏,由熟悉藏戏和川剧艺术的朗昌活佛创编了剧本《松赞干布》,唱腔音乐以安多民歌、牧歌、说唱调为主,舞蹈动作以民间舞步和跳神舞步为主。同时,还大胆借鉴了京剧的服装和道具,使安多藏戏的艺术风格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甘南安多的藏戏后来又传入青海的果洛和四川阿坝的四个牧区县,以及四川甘孜州的色达草原,演出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安多藏戏也是寺院藏戏的一部分,由古代哑剧类的跳神仪式脱胎而成,是藏戏三大流派之一。西北地区以黄南隆务寺和甘肃拉卜楞寺的藏戏最为出名。隆务寺的藏戏即安多藏戏的一部分。 早在200多年前,藏戏就在安多地区的藏传佛教寺院里出现。经过历代活佛的支持和艺人们的创造,吸收安多地区藏文化的营养而发展,自成流派,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藏戏取材于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藏戏是一种广场戏。演出时,化装较为简单,场景布置也较为简朴,没有过多的设施,乐器单一,主要为鼓和钹。唱腔有长调、短调、诵经调、吉祥调等。藏戏演出根据需要可长可短,但其表演程式一般先是开场白“颂”,然后是“雄”,即正式演出,演出结尾时,演员们高呼“扎西德勒”,载歌载舞,祈祷祝福,称为“扎西”。共分三段。这些传统形式至今还在民间和寺院中有遗存。现代藏戏又有了新发展,增加了现代伴奏乐器,对原有的20多种曲调和传统剧目进行了整理、再创造,由原来的一唱到底加入对白、舞蹈等形式,增强了戏剧效果,更能感染人。 较为出名的传统藏戏剧目有八出,合称“八大藏戏”:《文成公主》,叙述了文成公主入藏经过及入藏盛况,是一出表现民族团结和藏族人民智慧的优美戏剧;《朗萨姑娘》,叙述了美丽善良的朗萨姑娘的婚姻悲剧,反映了藏族妇女的苦难和愿望,是具有浓厚现实主义和宗教色彩的悲剧;还有《曲结诺桑》、《卓娃桑姆》、《智美更登》、《白马文巴》、《苏吉尼玛》、《顿月和顿珠》。这八大藏戏无论在哪一派藏戏中都是保留节目,而安多藏戏除这八大藏戏之外,还有自己的一些特有剧目,如有关格萨尔的系列剧《霍岭之战》及《旋奴达美》、《松赞干布》、《达巴旦保》、《冉玛那》、《牟尼赞普》等,内容极其丰富。这些剧目有的根据历史故事改编,有的来源于佛经故事,有的为民间传说。从内容来看,尽管也反映了历史事件及人民生活等内容,但绝大部分以宣扬佛家教义为主旨,受到佛教思想的深刻影响。 20世纪50年代以后,藏戏由寺院走向更广阔的戏剧舞台,登上了戏剧的大雅之堂。20世纪80年代,黄南州文工团出省巡回演出,先后在深圳、广州、济南、上海、北京、香港等地上演20多场,他们排演的《意乐仙女》等轰动了大江南北,香港报界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